三问孔乙己,是谁害死了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人的命运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这仅是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他自身,这是内因。否则就没有“近墨未必黑”“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精辟言论。孔乙己生活在清末,尽管当时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科举制度的不足尽显无疑,但是清末也出现许多“学而优则仕”的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妥的。
  孔乙己读过书,但他到底读到何种程度?他做到了“头悬梁、锥刺股”吗?他具有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的精神吗?大多数知识分子几经奋斗,牺牲的是朝霞般的青春,鲜花般的年华,历经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持之以恒,才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他光靠写一手好字,满口“之乎者也”就一定能进学,考上秀才吗?他固然读了一些书,但只学会了一些肤浅的东西,并没有真正领会书中的精髓,否则他不会只说些“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不会只是教小孩写无聊的“茴”字。这样一个根本没有掌握知识内涵的人,企图通过死记硬背教条的方式实现金榜题名的愿望可能吗?这难道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错吗?
  有人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孔乙己没有刻苦读书呢?就算他流了汗,刻苦读书,但不能把没有考中这笔账完全记到封建科举制度上。事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其中必然有挫折与困难,只有勇者才能战胜挫折与困难,取得胜利。范进直到五十多岁才中了秀才,如果把科举考试比做登山,那么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登上顶点。面对科举道路上的失败,自己不能迎难而上,不能持之以恒,跌倒了就一蹶不振,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懦夫。孔乙己面对科举失败永远地倒下了,充当了一名科举考场上的懦夫,我们不能把这种懦夫的行为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
  再次责问孔乙己,既然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的愿望破灭了,既然已经彻底失败了,就应该正视现实。可孔乙己没有。他偏偏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装出清高的神气,成了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既不属“长衫主顾”,又不属“短衣帮”,是咸亨酒店里最特殊的人,这就表明孔乙己一直没有在这个社会找到真正的定位。他把自己从社会群体中抽离了出来,游离为一个边缘人,而边缘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会遭到生存困境,因为没有一个群体会接纳他,于是短衣帮嘲笑他,丁举人鞭打他,掌柜欺负他,小伙计看不起他,连孩子们都笑话他。如果说当初选择读书不能算是错误的选择的话,那么现在他本应该在撞了南墙之后迷途知返了,可他却一意孤行,仍旧无法正视自身现实,而是为自己再一次地制造了一个矛盾: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错位。明明是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但他非要保住读书人的身份,非要硬生生地和短衣帮区分开来,这就进一步注定了他的悲剧。自命清高成了孔乙己性格中致命的弱点,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无疑会被周围的人孤立。他身材高大却不屑与短衣帮为伍,放不下脸面干活,宁可偷窃。偷东西被发现后他还自欺欺人地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运用那虚假而脆弱的“精神胜利法”遮蔽外来的风雨,被人吊着打还死性不改(竟然还继续偷,胆子越来越大,一直偷到丁举人的家),靠这样一种为人所不齿、为法所不容的方式能过上好日子吗?这样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这难道也是封建科举制度之过吗?
  其实,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可以替人家抄抄书,可以教小孩书法;孔乙己身材高大,可以加入短衣帮自食其力;孔乙己饱读“四书五经”,可以做私塾老师……凭这些特长,孔乙己可以挣一碗饭吃,自力更生。但他仍然钻进“满腹学问”的牛角尖,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茴”字的各种异体写法是僵死而无用的知识,而孔乙己却视之为“宝贝”加以炫耀,这种迂腐落后的思想行为势必不受人喜欢,难怪小伙计毫不热心,要“努着嘴走远”,连小孩子也对他“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语言报以嬉笑,在笑声中走开了。他好逸恶劳,好喝懒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屡屡失信于人(经常连笔墨纸砚一齐失踪),这些正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等待他的只能是悲剧的下场。而且孔乙己的生活并没有差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他毕竟有健全的身体,毕竟还可以喝喝小酒,他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双手生活,但问题又出在“懒”上,说起来让读者来气,他宁可被打得半死换来酒钱也不愿通过劳动得到心安理得的酒钱,这是来自精神上与心灵上的自灭心理(即自己毁灭自己)。设想,这样的孔乙己即使进了学,走上了仕途道路,恐怕也不会勤勤恳恳地办事,能指望他干什么大事呢?难道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惹的祸吗?
  读了《孔乙己》,不免让人掩卷长叹,他的命运确实悲惨,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抛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知道他的死主要是由他自己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吃懒做、迂腐懦弱的可怜可悲可笑的性格造成的。就算孔乙己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身上的这些恶习必将导致他被社会抛弃,可以说正是孔乙己自己一手导演自己的悲剧命运。因此,我们可以大声地说:“把孔乙己送上断头台的直接责任人正是他自己!”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词块理论文基础,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高三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词块理论对于写作的积极作用,并对高三英语写作复习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把写作课渗透于平常的各种复习课中;其次,归纳词块,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最后,应用词块加强写作练习,提高表达的流畅性。  关键词: 高三学生 词块 书面表达  一、引言  书面表达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高考试卷中必不
一个班级是一方小天地,一个班级是一个小型社会,成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学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在阅历还是能力上,在习惯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如果说班集体是“魂”,每个学生是“灯”的话,那么魂的思维启发和灯的功能发挥,则必须通过责任感达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班内能拥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多变性是各班级学生的主要特点,管理者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上要有清晰合理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在高三英语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进度快,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文化输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作者在模块九的教学中,对文化意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模块教学 文化 语言 文化意识  1.引言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高三学生在学完八个模块后,应该了解语言与文化、科学文化、文学文化、风俗习惯、社交礼仪、职业、节日等文化
摘 要: 本文基于对南京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用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及质量差距,利用重要性/满意度矩阵确定相对优先的改进方向,并概述实践教学特色和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满意度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
摘 要: 黄哲伦的《蝴蝶君》是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重要剧作。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入手,通过对伽利玛的东方幻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进行分析,认为伽利玛面对现实威胁时产生的自我强者认同和自我性别认同危机,是导致其走向自杀悲剧的根本原因。这对处在日益复杂社会文化矛盾中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蝴蝶君》 伽利玛 自我认同 认同危机  1.引言  美国华裔作家
摘 要: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社会压力增大,工作竞争激烈,职业心态失衡现象日益严重。教师作为承受压力较大的群体之一,急需调整心态。心态失衡的危害不可低估,不仅对人的身心影响巨大,还会带来职业困扰,成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调整高职英语教师心态,探索调整措施,进行有效教学,对教师自身乃至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师心态 高职英语教师  教师的心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见于小学语文课本,故事的大意是:小白兔与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老山羊为了表示感谢,分别送给他们一车白菜。小灰兔很高兴地收下了,小白兔却拒绝了,而是向老山羊要了一包白菜种子。小白兔回去之后,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了白菜的丰收,不但自己吃了有余,还挑了一担送给老山羊。这个故事教育意义颇多,我仅谈谈我对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三种境界的思考。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
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她是“女作家中唯一一位卓然立于男作家群中而毫不逊色的女作家”,她以女性身份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中仅次于苏轼的第二大研究“热点”。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艺术成就 叛逆性格 爱国情怀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文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
摘 要: 英语的语感是英语学习的支点,对学生学习英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来自语言实践,同时指导语言实践,语感的培养要从小学低年级抓起。教师要明确语感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谈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英语语感的重要性及策略。  关键词: 英语语感 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引发了对语感的研究。在我国,夏丏尊先生首先提出语感概念,其后叶圣陶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分组合作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生本课堂 教学效率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将班里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