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美课堂”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版,但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从“精致课堂”到“风格课堂”再到“文化课堂”,语文教师需要立足课堂阵地,运用“磨课洗课”等策略,在行走于“完美课堂”构建路径的途中,实现由“教学自律”到“教学自觉”再到“教学自信”的专业发展。
教学自律——教学自觉——教学自信,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完美课堂”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沿着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踏上去,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越来越优,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越来越充满魅力。
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憧憬,“完美课堂”是大家长久的追求。但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力求完美但总有遗憾之处。所以,“完美课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版,很难作具体的勾画,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追求,是一种过程化的相对的动态存在。
作为语文教师,都要仰望“完美课堂”的星空,以“完美课堂”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感悟“完美课堂”的内涵,实现课堂教学的美丽追求,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师生交融、优质高效的美好境界,令人回味,令人向往,永远充满魅力。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路径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美好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实现着自我的提升和超越,而课堂也就不断成熟和美丽起来。一般地说,构建语文“完美课堂”,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追求“精致课堂” 教师首先要精致备课,精致备课的前提就是要做到熟透教材。不仅是熟悉课本,而且要穿透课本,能自由地徜徉于课本,与作者换位、对话、交流,实现与作者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收集、掌握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知识及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合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梳理出让学生拓展学习和延续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既愉快地走进教材,又开心地走出文本。
有了备课的精致,接下来就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精致。这里有几个基本的尺度:一是教学的流程。一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对学生来说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所以,课堂教学的流程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有序,既保证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又力争取得最佳的效益。二是教学的达成。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要围绕目标实施,教学过程应该是目标渐趋实现的过程——下课时间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三是课堂的生成。课堂的精致需要教学的智慧,教学过程老师要善于抓住并创造生成,使课堂能够风生水起,获得意外的收获。四是师生发展的浑然天成。课堂是学生的生长地,也是教师的发展场,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师生轻松而智慧的对话中实现共同成长。这种成长可能听不见拔节的声音,因为那是一种潜滋暗长;但当凝神屏气时,或许会听到那悄然的脚步。
第二阶段要追求“风格课堂” 教师个体的性格、学识、气质、智慧、情趣、能力、才华、素养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他们在语文方面的积淀和感悟各有独特。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常态教学比较精致以后,要善于把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悟和深厚积累融入日常教学,在理解教材的角度、处理教材的路径、课堂结构的安排、师生活动的方式、教学艺术的特征、教学语言的特点等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风格,努力做到“人有我优,人弱我强”。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邓彤老师多年来积极倡导在中学普及文学经典教育,主张“素读教学”。这是一种“纯原文的、纯文本的、纯静默的”的教学,教师不多用其它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蕴意,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邓彤所描绘的阅读最高境界就是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即读者善于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并从中去探寻这些词语在作者话语体系中的特殊含义,从词语到语句,到段落,再到作品的节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于是一部作品也就重新被建构起来了,养成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北京的特级教师王君倡导“青春语文”,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她的语文教学突出四个意识,包括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平等和谐的对话意识、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返朴归真的规律意识;她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五个层次,包括在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中创新、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在真诚迅捷的学情应变中创新、在语文学习规律的把握和健全的语文学习制度的建立中创新。像邓彤、王君这样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个性非常明显,具有鲜明的教学风格。
第三阶段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课堂” 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更多体现在实践层面、经验层面,而要达到更高境界则需要上升到思想层面,让语文教学具有更广更深的文化内涵。大凡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大师,他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思辨、理性提升,具有了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形成了学贯中西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成为了韵味十足的文化课堂。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余映潮的板块教学等就是如此。
江苏省苏州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始终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坚持“田野研究”,反对“唯新是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的课堂评价标准,提出“做一个真实的语文老师”,主张“新课程的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用最平常的方式去实践”。黄厚江的语文教学站在语文素养培养的高度,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视角,带领学生去充分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将识记、理解、鉴赏、品味、悟觉完全融为一体,既基于传统的传承,又站在教改的前沿;既脚踏实地,又体现高远;学生既学得很扎实,又养就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确确实实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应然方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黄厚江提出“本色语文”的鲜明主张,坚持“语文本原”,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坚持“语文本真”,即“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坚持“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黄厚江坚持“语文就是语文”,从课程观、教学观、教学原则、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和设计语文教学,追求做一个平民语文人,使语文教学更有语文的本色,在平淡中见深刻,在常态中显精彩,使语文教学具有了文化的高度,学生真真切切地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策略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打磨过程,需要语文教师立足课堂阵地孜孜不倦地探求。
“磨课洗课”策略 构建语文“完美课堂”,必须有精心打磨每一堂课的工夫,必须像水洗石子那样将课堂教学中的无用东西清洗干净,让每一堂课都清爽鲜亮。为此,教师除了做到常规意义上的精心备课以外,更要强化功夫、磨课洗课,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反复推敲,还要与同行一起研究、共同探讨,最终生成好课,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圆润完美、无懈可击。磨课洗课既指教师个体的独特钻研,也需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具体而言,它要经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这里,需要教师个体对教案的反复推敲,需要在备课组说课和集体研讨,需要同行观课、议课和专家指导,需要试教和执教后回放研讨,反复捶打,直到满意为止。磨课洗课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其课堂尽快完美起来。
“课堂观察”策略 课堂观察是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进课堂,对特定的课堂情境进行观察、感悟、研究,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借鉴他人的教学教训,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为了使课堂观察收效显著,课前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课中要融入课堂并认真记录,课后要认真分析。与传统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旨在促进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因此观察的对象最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相对优质的课堂。对于名师执教,对于比较大型的优质课评比展示活动,普通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参加,通过对优秀教师执教的课堂观察,了解他们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细节的处理、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制造、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化等方面的卓越之处,启发自己,引导自己,并优化自己,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课堂诊断”策略 课堂诊断是教师根据常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去把脉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看(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况)、问(了解教师的执教意图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等手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与研究执教者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和意见,帮助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回避这些问题和不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升华自己的教学智慧,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地优美起来。课堂诊断可以是现场诊断,即诊断者在现场上课或听课之后,通过说课、评课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与分析;也可以是文本诊断,即诊断者在非现场的时过境迁之后,通过回忆和叙述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案例(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一段情景或一个故事),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与分析。课堂诊断以理论学习为根基,以现实情境为场域,以细节把握为切入,以多向思维为引领,以智慧增长为目的。当课堂诊断成为了教师的习惯,其课堂教学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课堂的品质也会不断提升。
“同课异构”策略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同一节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同一节内容探索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从别人的精巧设计中汲取有益的东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断优化,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比较”,从“同”中研究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从“异”中研究不同教师的独特之处,进而有效地提升自己。就教师个体而言,与同行、与高手进行同课异构,更能从他人的教学设计与处理中看到他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提升。
“异科跟踪”策略 就学科教学而言,语文就是要听说读写,数学就是要画图运算,理化就是要动手实践,艺术就是要临摹演练。教学的目标、设计、方法不同,不同的学科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精彩来。语文学科系统性、阶梯性不够强,各篇、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往往重复或交叉。要让自己的教学精彩起来,语文教师除了要就本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之外,还要把视线伸向其它学科,通过对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跟踪研讨,有效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优势,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综合的、新鲜的完美来。比如,像理科课堂一样定性定量,改变“教到哪里是哪里”、漫无节制、拖沓懒散的作风,力求让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精髓都能真正把握;增强课堂的屈伸度,像数学对例题进行变形那样善于对课文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去生发;同时,课文教完,要给学生提供同类型的文章,让他们去研究和探讨,研讨其字法、句法、篇法、章法,以拓宽阅读视野、巩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水平;像理科课堂那样增强实践性,如多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开辟户外语文课堂、科技类课文的实景再现、课文演示等,实践性鲜明的课堂会令人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效果。
构建中教师的成长轨迹
“完美课堂”必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其实正是语文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优质发展的过程,过程本身也将完成教师由自律到自觉、再到自信的成长轨迹。
教学自律 语文教师作为职业者在教学常规方面必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地步;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试考查、辅导、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要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规范,让自己的教学行走在规范的轨道上。教学自律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就要按教学常规去做,同时也要时时自我对照检查,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怎样做得更好,从而形成教学规范的自我严格要求,实现“好上再好,优上加优”,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都形成了教学自律,就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就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教学自觉 自律多少有点被动的成分,而自觉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所谓教学自觉,就是教师已经把教学常规的要求变成了自己主动的行为,乐意教学,乐意按高标准去做教学上的事情,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好,知道做得不好就自觉整改,不需要靠别人去叮嘱、去跟踪。就课堂教学而言,精致教学了,还要追求自己的个性风格;风格明显了,还要努力创设课堂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境界的追求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无止境。
教学自信 教学自信是语文教师追求卓越的自然形态。所谓教学自信,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流程,无论是教学感觉还是教学效果,都会达到完美的境界。教师具有教学自信,就具备了不断优化教学的恒久动力,就会在教坛上纵横驰骋,就会信心百倍地从事教育活动,就会不断取得一流的教学业绩。
教学自律——教学自觉——教学自信,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完美课堂”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沿着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越来越优,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越来越充满魅力。
教学自律——教学自觉——教学自信,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完美课堂”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沿着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踏上去,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越来越优,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越来越充满魅力。
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憧憬,“完美课堂”是大家长久的追求。但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力求完美但总有遗憾之处。所以,“完美课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版,很难作具体的勾画,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追求,是一种过程化的相对的动态存在。
作为语文教师,都要仰望“完美课堂”的星空,以“完美课堂”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感悟“完美课堂”的内涵,实现课堂教学的美丽追求,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师生交融、优质高效的美好境界,令人回味,令人向往,永远充满魅力。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路径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美好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实现着自我的提升和超越,而课堂也就不断成熟和美丽起来。一般地说,构建语文“完美课堂”,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追求“精致课堂” 教师首先要精致备课,精致备课的前提就是要做到熟透教材。不仅是熟悉课本,而且要穿透课本,能自由地徜徉于课本,与作者换位、对话、交流,实现与作者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收集、掌握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知识及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合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梳理出让学生拓展学习和延续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既愉快地走进教材,又开心地走出文本。
有了备课的精致,接下来就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精致。这里有几个基本的尺度:一是教学的流程。一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对学生来说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所以,课堂教学的流程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有序,既保证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又力争取得最佳的效益。二是教学的达成。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要围绕目标实施,教学过程应该是目标渐趋实现的过程——下课时间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三是课堂的生成。课堂的精致需要教学的智慧,教学过程老师要善于抓住并创造生成,使课堂能够风生水起,获得意外的收获。四是师生发展的浑然天成。课堂是学生的生长地,也是教师的发展场,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师生轻松而智慧的对话中实现共同成长。这种成长可能听不见拔节的声音,因为那是一种潜滋暗长;但当凝神屏气时,或许会听到那悄然的脚步。
第二阶段要追求“风格课堂” 教师个体的性格、学识、气质、智慧、情趣、能力、才华、素养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他们在语文方面的积淀和感悟各有独特。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常态教学比较精致以后,要善于把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悟和深厚积累融入日常教学,在理解教材的角度、处理教材的路径、课堂结构的安排、师生活动的方式、教学艺术的特征、教学语言的特点等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风格,努力做到“人有我优,人弱我强”。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邓彤老师多年来积极倡导在中学普及文学经典教育,主张“素读教学”。这是一种“纯原文的、纯文本的、纯静默的”的教学,教师不多用其它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蕴意,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邓彤所描绘的阅读最高境界就是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即读者善于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并从中去探寻这些词语在作者话语体系中的特殊含义,从词语到语句,到段落,再到作品的节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于是一部作品也就重新被建构起来了,养成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北京的特级教师王君倡导“青春语文”,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她的语文教学突出四个意识,包括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平等和谐的对话意识、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返朴归真的规律意识;她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五个层次,包括在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中创新、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在真诚迅捷的学情应变中创新、在语文学习规律的把握和健全的语文学习制度的建立中创新。像邓彤、王君这样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个性非常明显,具有鲜明的教学风格。
第三阶段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课堂” 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更多体现在实践层面、经验层面,而要达到更高境界则需要上升到思想层面,让语文教学具有更广更深的文化内涵。大凡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大师,他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思辨、理性提升,具有了思想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形成了学贯中西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成为了韵味十足的文化课堂。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余映潮的板块教学等就是如此。
江苏省苏州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始终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坚持“田野研究”,反对“唯新是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的课堂评价标准,提出“做一个真实的语文老师”,主张“新课程的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用最平常的方式去实践”。黄厚江的语文教学站在语文素养培养的高度,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视角,带领学生去充分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将识记、理解、鉴赏、品味、悟觉完全融为一体,既基于传统的传承,又站在教改的前沿;既脚踏实地,又体现高远;学生既学得很扎实,又养就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确确实实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应然方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黄厚江提出“本色语文”的鲜明主张,坚持“语文本原”,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坚持“语文本真”,即“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坚持“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黄厚江坚持“语文就是语文”,从课程观、教学观、教学原则、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和设计语文教学,追求做一个平民语文人,使语文教学更有语文的本色,在平淡中见深刻,在常态中显精彩,使语文教学具有了文化的高度,学生真真切切地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策略
语文“完美课堂”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打磨过程,需要语文教师立足课堂阵地孜孜不倦地探求。
“磨课洗课”策略 构建语文“完美课堂”,必须有精心打磨每一堂课的工夫,必须像水洗石子那样将课堂教学中的无用东西清洗干净,让每一堂课都清爽鲜亮。为此,教师除了做到常规意义上的精心备课以外,更要强化功夫、磨课洗课,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反复推敲,还要与同行一起研究、共同探讨,最终生成好课,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圆润完美、无懈可击。磨课洗课既指教师个体的独特钻研,也需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具体而言,它要经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这里,需要教师个体对教案的反复推敲,需要在备课组说课和集体研讨,需要同行观课、议课和专家指导,需要试教和执教后回放研讨,反复捶打,直到满意为止。磨课洗课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其课堂尽快完美起来。
“课堂观察”策略 课堂观察是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进课堂,对特定的课堂情境进行观察、感悟、研究,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借鉴他人的教学教训,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为了使课堂观察收效显著,课前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课中要融入课堂并认真记录,课后要认真分析。与传统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旨在促进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因此观察的对象最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相对优质的课堂。对于名师执教,对于比较大型的优质课评比展示活动,普通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参加,通过对优秀教师执教的课堂观察,了解他们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细节的处理、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制造、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化等方面的卓越之处,启发自己,引导自己,并优化自己,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课堂诊断”策略 课堂诊断是教师根据常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去把脉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看(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况)、问(了解教师的执教意图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等手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与研究执教者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和意见,帮助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回避这些问题和不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升华自己的教学智慧,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地优美起来。课堂诊断可以是现场诊断,即诊断者在现场上课或听课之后,通过说课、评课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与分析;也可以是文本诊断,即诊断者在非现场的时过境迁之后,通过回忆和叙述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案例(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一段情景或一个故事),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与分析。课堂诊断以理论学习为根基,以现实情境为场域,以细节把握为切入,以多向思维为引领,以智慧增长为目的。当课堂诊断成为了教师的习惯,其课堂教学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课堂的品质也会不断提升。
“同课异构”策略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同一节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同一节内容探索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从别人的精巧设计中汲取有益的东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断优化,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比较”,从“同”中研究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从“异”中研究不同教师的独特之处,进而有效地提升自己。就教师个体而言,与同行、与高手进行同课异构,更能从他人的教学设计与处理中看到他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提升。
“异科跟踪”策略 就学科教学而言,语文就是要听说读写,数学就是要画图运算,理化就是要动手实践,艺术就是要临摹演练。教学的目标、设计、方法不同,不同的学科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精彩来。语文学科系统性、阶梯性不够强,各篇、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往往重复或交叉。要让自己的教学精彩起来,语文教师除了要就本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之外,还要把视线伸向其它学科,通过对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跟踪研讨,有效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优势,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综合的、新鲜的完美来。比如,像理科课堂一样定性定量,改变“教到哪里是哪里”、漫无节制、拖沓懒散的作风,力求让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精髓都能真正把握;增强课堂的屈伸度,像数学对例题进行变形那样善于对课文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去生发;同时,课文教完,要给学生提供同类型的文章,让他们去研究和探讨,研讨其字法、句法、篇法、章法,以拓宽阅读视野、巩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水平;像理科课堂那样增强实践性,如多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开辟户外语文课堂、科技类课文的实景再现、课文演示等,实践性鲜明的课堂会令人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效果。
构建中教师的成长轨迹
“完美课堂”必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其实正是语文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优质发展的过程,过程本身也将完成教师由自律到自觉、再到自信的成长轨迹。
教学自律 语文教师作为职业者在教学常规方面必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地步;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试考查、辅导、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要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规范,让自己的教学行走在规范的轨道上。教学自律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就要按教学常规去做,同时也要时时自我对照检查,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怎样做得更好,从而形成教学规范的自我严格要求,实现“好上再好,优上加优”,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都形成了教学自律,就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就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教学自觉 自律多少有点被动的成分,而自觉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所谓教学自觉,就是教师已经把教学常规的要求变成了自己主动的行为,乐意教学,乐意按高标准去做教学上的事情,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好,知道做得不好就自觉整改,不需要靠别人去叮嘱、去跟踪。就课堂教学而言,精致教学了,还要追求自己的个性风格;风格明显了,还要努力创设课堂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境界的追求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无止境。
教学自信 教学自信是语文教师追求卓越的自然形态。所谓教学自信,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流程,无论是教学感觉还是教学效果,都会达到完美的境界。教师具有教学自信,就具备了不断优化教学的恒久动力,就会在教坛上纵横驰骋,就会信心百倍地从事教育活动,就会不断取得一流的教学业绩。
教学自律——教学自觉——教学自信,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完美课堂”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沿着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语文课堂就会越来越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越来越优,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越来越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