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Kε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血管退行性疾病,AAA可以通过瘤体破裂和出血导致患者死亡,AAA破裂后的死亡率超过80%,研究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AAA发生及发展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AAA已被证明是多基因和多病因的疾病,这表明着可能存在几个基因组风险位点和一系列生活方式/环境风险因素协同促进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已知涉及AAA发病的最重要几个因素如下:家族史,吸烟,年龄,高加索人种和男性。目前研究指出AAA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外基质降解、弹力纤维断裂、中膜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因此,发现AAA的特异性分子及信号通路,对于进一步阐明AAA的发生发展机制,从细胞及分子机制水平调控AAA的发生和发展,为防治AAA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乃至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及其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意义。IκB激酶复合物ε(IKKε)基因是近来被发现的IκB激酶家族中的新成员,其在炎症、肿瘤、代谢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方面已取得显着进展,特别是在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也有文献报道。涉及腹主动脉瘤的分子机制虽近年来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IKKε是否与AAA疾病的发生及进展的有关并未见相关报道。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在载脂蛋白E缺陷(Apoe-/-)小鼠中皮下埋置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诱发AAA的模型,探讨测IKKε在AAA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IKKε在AAA形成中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检测标本选取自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确诊为动脉瘤并接受手术患者的主动脉壁15例,与手术病例组年龄相匹配的心脏移植器官捐献者标本8例,首先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人主动脉中IKKε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Q-PCR对人的主动脉IKKε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选取812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Apoe-/-小鼠皮下埋置生理盐水微量泵组和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组。在小鼠用微量泵持续处理28天后,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小鼠2周、3周、4周等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中IKKε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选取雄性Apoe–/–小鼠和Apoe-/-IKKε-/-小鼠,通过生理盐水微量泵或Ang II微量泵诱导建立AAA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Apoe-/-小鼠皮下埋置生理盐水微量泵组和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组,Apoe-/-IKKε-/-小鼠皮下埋置生理盐水微量泵组和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组。小鼠用微量泵持续处理28天后,观察小鼠的死亡率,并检测小鼠收缩压或血清总胆固醇;用超声检测小鼠主动脉形态;在形态学上检查,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弹力纤维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管壁形态变化,弹力纤维变化。用免疫荧光和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小鼠主动脉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主动脉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用活性氧荧光探针-二氢乙啶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的活性氧水平,TUNEL检测小鼠主动脉的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达。第三部分:应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情况。以NC siRNA和IKKεsiRNA转染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再分别予以PBS、血管紧张素II(1umol/L)加入培养基刺激48小时后,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细胞通路机制蛋白。第四部分:在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诱导之前1周,用水或IKKε的选择性抑制剂Amlexanox(25mg/kg/d)每日灌胃给药直至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诱导结束,观察Amlexanox对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诱导小鼠AAA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我们发现人主动脉瘤中IKKε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主动脉对照,在小鼠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特别是在小鼠中IKKε的表达与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处理时间正相关。表明IKKε可能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第二部分:在小鼠用微量泵持续处理28天后,IKKε敲除并不影响血管紧张素II诱导小鼠的收缩压或血清总胆固醇。我们发现IKKε敲除显著抑制腹主动脉瘤小鼠的死亡率。在形态学上检查,在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发现IKKε敲除显著抑制了腹主动脉瘤的形成,而且明显降低了最大直径和动脉瘤的严重程度。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中,我们还观察到IKKε敲除减轻了弹力纤维断裂和中膜层降解,用免疫荧光和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小鼠腹主动脉瘤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均增强,IKKε敲除减轻了这种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动脉瘤中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并增加了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IKKε敲除减轻了这种趋势。在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小鼠中,IKKε敲除小鼠在动脉瘤表现出较低的活性氧水平,同时也抑制了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第三部分:进一步研究的机制通路研究表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腹主动脉中的相关蛋白,Apoe-/-IKKε-/-小鼠的ERK1/2的磷酸化明显减少,表明IKKε至少是通过磷酸化ERK1/2来调控血管紧张素II诱导小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的。Western blot检测IKKεsiRNA降低了MOVAS中IKKε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KKεsiRNA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组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ERK1/2的磷酸化明显减少。第四部分:用Amlexanox处理的小鼠可以明显的抑制由血管紧张素II诱导AAA的发生和发展。结论我们的研究证实IKKε在血管紧张素II微量泵持续处理Apoe-/-小鼠诱发的AAA形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IKKε可能成为AAA预防和治疗策略的一个新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胃癌是对人类最具有威胁的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在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疾病特别是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与胃癌相关的lnc RNA将有助于揭示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胃癌差异表达lnc RNA的筛选目的:筛选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方法:应用人类lnc RNA基因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存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失去正常分化成熟能力而阻滞于某一阶段,同时使得正常造血被抑制。白血病是儿童阶段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在其各亚型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所有儿童白血病的75%,在15岁以下儿童的恶性肿瘤中比例接近30%。目前儿童ALL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背景胆管癌(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对无法切除的CCA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应用,但中位生存期仍不到一年,因此开发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BRD4与组蛋白或非组蛋白中的乙酰化赖氨酸相互作用,参与转录的激活和延伸,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ARV-825将溴结构域和末端外(BET)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向结肠近端扩展,甚至延及整个结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最多见。UC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引起肠腔狭窄、肠壁纤维化、肠穿孔,甚至诱发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业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UC病因和发病机制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侵袭性肿瘤,因此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很有必要。miR-497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降低,然而目前miR-497在TNBC中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我们发现miR-497与YAP1的3’-UTR存在互补结合序列,提示miR-497可能在TNBC细胞的YAP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脏中堆积的脂肪大于5%并排除包含酒精等可以对肝脏造成损伤因素的慢性肝脏疾病。根据病程的进展主要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既往研究发现,明显升高的肝细胞凋亡水平是促进单纯性脂肪肝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
第一部分【目的】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进行糖代谢状况调查,分析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探讨入院即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ACS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探讨低、中、高危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的关系,以及不同糖代谢状态的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