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的临床和生物学鉴别指标筛选及诊断预测模型的建立

来源 :济宁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双相抑郁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临床及生物学鉴别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Fisher判别分析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筛选双相抑郁障碍的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入组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住院的单相抑郁障碍患者94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97例(双相Ⅰ型43例、双相Ⅱ型54例)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同时期健康对照79人。双相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需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Ⅰ型、双相Ⅱ型障碍目前为重性抑郁发作,单相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需符合重性抑郁障碍反复发作。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AR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气质自评量表(TEMPS-A)评定患者的气质类型,选用SCID-II中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条目评定患者的边缘性人格。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查血浆皮质醇、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采用ELISA法测定样本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血浆BDNF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样本BDNFm RNA水平。采用SPSS22.0和Medcalc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效能分析。结果:1.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1.64±10.42岁)明显的早于单相抑郁障碍的(38.79±14.47岁)(Z=7.866;P<0.001);双相抑郁障碍者,夜宵习惯(18.6%)比例高,更多地伴有混合特征、非典型特征、精神病性特征,自伤行为(47.4%)、自杀行为(43.3%)明显的高于单相抑郁障碍(8.5%、22.3%,P<0.01),43.30%的患者伴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明显的高于单相抑郁障碍的11.7%(χ2=23.772,P<0.001),HCL-32评分高于单相抑郁(Z=6.088;P<0.001),快感缺失总分明显的高于单相抑郁(Z=3.121;P=0.002),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具有更明显的循环气质、激惹气质、旺盛气质(P<0.05)。单相抑郁障碍患者更多伴有焦虑特质、忧郁特征、季节特征,抑郁发作次数多;平均抑郁发作时间4个月长于双相抑郁障碍3个月(Z=2.892;P=0.004),HAMD-17评分更高,甲状腺素(T4)水平高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P<0.05)。2.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组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抗炎细胞因子IL-6、IL-10、IL-13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可溶性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方面,除s TNFR1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组的s TNFR2、s IL-6R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双相抑郁障碍组与单相抑郁障碍组在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6、IL-10、IL-1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溶性炎性细胞因子受体s TNFR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相抑郁障碍组的s TNFR1、s IL-6R高于单相抑郁障碍组(P<0.05)。3.单相抑郁障碍组与健康对照组的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m RNA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组与健康对照组的BDNF和BDNFm R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抑郁障碍组的BDNF和BDNFm RNA均高于单相抑郁障碍组(P<0.05)。4.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宵习惯、工作性质、首次发病年龄、伴焦虑特征、伴混合特征、伴忧郁特征、伴季节特征、自伤行为、边缘性人格、HCL-32评分、旺盛型气质、T4、IFN-γ、s TNFR1、s IL-6R、BDNF、BDNFm RNA这17个因素与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生有统计学关系。5.筛选出上述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发年龄早、自伤、低T4、低s IL-6R、高BDNFm RNA是双相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伴焦虑特征、伴忧郁特征、伴季节特征为单相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三种不同的预测模型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总预测准确率为90.05%,特异度为93.62%,灵敏度为86.60%,AUC为0.952。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总预测准确率为88.48%,特异度为93.62%,灵敏度为83.51%,AUC为0.952。神经网络模型总预测准确率为91.10%,特异度为92.55%,灵敏度为89.69%,AUC为0.978。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性能较高,与Logistic回归模型、Fisher判别分析模型ROC曲线下面积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310,P=0.021)。结论:1.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发病年龄早,具有夜宵习惯的比例高,临床表现更多伴有混合特征、非典型特征、精神病性特征,超40%的患者伴有自伤自杀行为和边缘性人格。2.双相抑郁障碍患者HCL-32评分高,快感缺失程度较轻,具有更明显的循环气质、激惹气质、旺盛气质。HCL-32、DARS、TEMPS-A量表对于单、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作用。3.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T4水平低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更明显的甲状腺功能紊乱。4.单、双相抑郁障碍均存在炎症性改变,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溶性炎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改变支持代偿性免疫调节系统(CIRS)紊乱假说;双相抑郁障碍s TNFR1和s IL-6R低于单相抑郁障碍,两者的可溶性炎性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水平不同,单相抑郁障碍在CIRS方面紊乱更明显。5.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BDNFm RNA水平均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可能是单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6.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双相抑郁障碍预测模型,预测效果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Fisher判别分析模型,为双相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良好预测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利用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血清
目的:探讨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与21外显子点突变(21-L858R)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一线单纯靶向治疗、靶向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的疗效差异及不同治疗方式对两种突变亚型的治疗效果,为19Del、21-L858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进一步认识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胸腔镜、淋巴结穿刺活检或
目的:主要探讨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中,开腹手术(OH)与腹腔镜手术(MH)在下肢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形成上是否存在差异,剖析子宫内膜癌人群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血栓的高发时间,从而发现术后检查静脉血栓的最佳时机。次要目的:研究两类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癌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排尿量、失血量、静脉输液量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患者的差异,探讨影响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提供思考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192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石蜡病理结果显示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者52例,未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者140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SOX9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调节机制,以期寻找新的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人肺癌A549细胞系构建SOX9敲减的细胞,采用平板克隆、Transwell实验和成球实验分析下调SOX9后对A549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同时通过q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干性标志物SOX2、Nanog、OCT4
目的:人类早期应激非常普遍,早期应激是精神健康结局的风险因子,早期应激的发生对个体的心理发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心理弹性则是作为一种保护个体的因素,它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对高风险人群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为预防或减少不良精神健康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探究了早期应激与心理弹性对精神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深圳和长沙两地招募了研究志愿者,其中健康志愿者共239例,精神
目的:研究SETDB1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SETDB1促进乳腺癌侵袭、迁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靶向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蜡块,制作组织芯片,检测SETDB1核浆表达水平,评分统计分析SETDB1核浆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ETDB1、ER、PR及HER-2的表达水平;卡方检验分析SE
目的: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与食欲素1型受体(OX1R)与抑郁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两者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上述两种受体可以发生二聚化,从而形成二聚体,此二聚体的形成为理解神经传递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理解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新的药物开发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次实验利用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5-HT1AR与OX1R在前额叶皮质细胞膜上的共定位,这是两受体能够在前额叶皮层发生二聚化的前
目的:观察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在阿立哌唑单药治疗中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的浓度改变。并探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与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作为精神分裂症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91名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均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观察随访时间为8周。与此同
目的:从脑肠轴方向探索酒精依赖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为酒精依赖患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方法:实验组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深圳市康宁医院成瘾病房同意并符合入组标准的酒精依赖患者47例,对照组选取同时期招募的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对照组77例。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