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迈入了“网络社会”的新样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网络互动现象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运而生,即不同群体以网络媒体为发声渠道,在网络场域展开了对政策方案的激烈讨论,最终影响到政策制定走向,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则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所引起的全网热议和激烈辩论。
现有研究对于这种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关注较少。虽然研究者总结了部分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和互联网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欠缺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互动的结构性特征分析,也没有对互动过程的机制模式进行完整的总结和提炼。然而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现象进行结构/机制分析,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当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互动的结构模式,还能够总结出相应结构模式下的网络互动机制,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更能在现实层面为社会政策制定、网络互动的引导和互动主体的规范提供一定参考。
与现有研究相比,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进行结构/机制分析存在两点创新:其一,它考虑到了媒介对网络互动的影响,并将网络媒体纳入网络互动分析框架中,提出了基于“政策前台-网络媒体-社会成员”三方主体的网络互动结构模式及其形成路径。其二,基于三方互动结构模式、通过结构/机制解释框架展开机制分析,并借助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案例分析,能够总结出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筛选表达-循环修正”网络互动机制,从而帮助更好地理解社会政策制定中的网络互动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可知,“延迟退休”政策所引起的互动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网络互动机制。它从以下两个方面描述并解释了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特征及其逻辑:
从宏观层面来看,当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是基于“政策前台-网络媒体-社会成员”的三方互动结构模式展开的,它不仅是网络互动结构性特征的集合,也是对互动过程进行机制分析的结构背景。从三方互动结构模式的形成路径来看,互联网技术发展使网络社会经历了从Web1.0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迁,并激发了网络媒体的“营利性”而削弱了其“工具性”。这种变化会使得网络媒体对于网络互动的影响日益凸显,并成为互动的“第三方”主体,从而实现从“二元互动”到“三方交互”的网络互动结构模式转变。
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看,三方互动结构模式下的网络互动过程是依据“筛选表达-循环修正”互动机制运转的。首先,“决策场域”、“表达场域”和“网络新闻场域”交叠而成的“网络互动场域”,为三方互动的发生提供了空间维度和社会背景,也从更深层次描述了网络互动的结构性特征。其次,政策前台与社会成员均可借助网络媒体单方开启网络互动场域,并在表达场域引起“表达竞争”环节,将利益表达输入到网络新闻场域。再次,“利益筛选”环节将在“营利性”网络媒体的作用下随之触发,并形成相应的热点话题和网络舆论。之后,政策前台将会从网络舆论中解析出民众诉求并及时调整政策方案,随后通过官方媒体再次公布决策信息。最后,社会成员在网络互动场域再次表达诉求、形成新的舆论,政策前台再次解析出民众诉求并调整政策……如此往复便在双向沟通中实现了对社会政策方案的反复调整即“循环修正”。
虽然基于三方互动结构模式的“筛选表达-循环修正”网络互动机制能够实现民众与政府之间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平等的双向沟通,但其仍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生性矛盾”,以及“倾向性表达”和“政策成本较高”等问题,从而造成弱势群体在网络表达场域的失声,和循环修正环节的次数限制。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明确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互动的定位,将其发展为诸多制度化表达途径中的一种有效补充。并借助行政手段加强网络互动场域的监管和政策过程各环节间的联动,还需要谨慎、合理应用新技术,避免新技术所带来的现代性风险,从而实现网络互动场域的稳定有序,提升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决策效率。
现有研究对于这种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关注较少。虽然研究者总结了部分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和互联网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欠缺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互动的结构性特征分析,也没有对互动过程的机制模式进行完整的总结和提炼。然而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现象进行结构/机制分析,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当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互动的结构模式,还能够总结出相应结构模式下的网络互动机制,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更能在现实层面为社会政策制定、网络互动的引导和互动主体的规范提供一定参考。
与现有研究相比,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进行结构/机制分析存在两点创新:其一,它考虑到了媒介对网络互动的影响,并将网络媒体纳入网络互动分析框架中,提出了基于“政策前台-网络媒体-社会成员”三方主体的网络互动结构模式及其形成路径。其二,基于三方互动结构模式、通过结构/机制解释框架展开机制分析,并借助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案例分析,能够总结出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筛选表达-循环修正”网络互动机制,从而帮助更好地理解社会政策制定中的网络互动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可知,“延迟退休”政策所引起的互动现象反映了当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网络互动机制。它从以下两个方面描述并解释了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特征及其逻辑:
从宏观层面来看,当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网络互动是基于“政策前台-网络媒体-社会成员”的三方互动结构模式展开的,它不仅是网络互动结构性特征的集合,也是对互动过程进行机制分析的结构背景。从三方互动结构模式的形成路径来看,互联网技术发展使网络社会经历了从Web1.0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迁,并激发了网络媒体的“营利性”而削弱了其“工具性”。这种变化会使得网络媒体对于网络互动的影响日益凸显,并成为互动的“第三方”主体,从而实现从“二元互动”到“三方交互”的网络互动结构模式转变。
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看,三方互动结构模式下的网络互动过程是依据“筛选表达-循环修正”互动机制运转的。首先,“决策场域”、“表达场域”和“网络新闻场域”交叠而成的“网络互动场域”,为三方互动的发生提供了空间维度和社会背景,也从更深层次描述了网络互动的结构性特征。其次,政策前台与社会成员均可借助网络媒体单方开启网络互动场域,并在表达场域引起“表达竞争”环节,将利益表达输入到网络新闻场域。再次,“利益筛选”环节将在“营利性”网络媒体的作用下随之触发,并形成相应的热点话题和网络舆论。之后,政策前台将会从网络舆论中解析出民众诉求并及时调整政策方案,随后通过官方媒体再次公布决策信息。最后,社会成员在网络互动场域再次表达诉求、形成新的舆论,政策前台再次解析出民众诉求并调整政策……如此往复便在双向沟通中实现了对社会政策方案的反复调整即“循环修正”。
虽然基于三方互动结构模式的“筛选表达-循环修正”网络互动机制能够实现民众与政府之间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平等的双向沟通,但其仍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生性矛盾”,以及“倾向性表达”和“政策成本较高”等问题,从而造成弱势群体在网络表达场域的失声,和循环修正环节的次数限制。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明确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互动的定位,将其发展为诸多制度化表达途径中的一种有效补充。并借助行政手段加强网络互动场域的监管和政策过程各环节间的联动,还需要谨慎、合理应用新技术,避免新技术所带来的现代性风险,从而实现网络互动场域的稳定有序,提升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决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