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住院且发热1周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儿童中长期发热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构成。
方法
1.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7天的14岁以下住院儿童病例。收集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2.根据发热时间为分为3组:~14天组、~21天组、>21天组;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4组:0~3月组,~12月组,~72月组,~168月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特征。
3.分析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病例及严重细菌感染(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BI)病例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4.数据采用SPSS24.O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_±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811例,男1027例,女784例,比例为1.31:1。其中发热时间在~14天组1567例,~21天组195例,>21天组49例;发病年龄在0~3月组30例,~12月组333例,~72月组1108例,~168月组340例。符合FUO诊断标准的共244例,感染性疾病中有415例符合SBI诊断。
1.病因构成
本研究中,纳入病例中共有感染性疾病1700例,结缔组织疾病76例,肿瘤性疾病13例,其它类疾病13例,9例未明确诊断。发病前三位的疾病为肺炎(657例)、支气管炎(238例)、上呼吸道感染(336例)。FUO病例中~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181例,>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36例。SBI中肺炎264例,尿路感染69例,肠道细菌感染42例、化脓性淋巴结炎14例、脓毒症/败血症17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化脓性骨髓炎1例。
2.SBI病例一般情况~14天组共有SBI病人364例(23.2%)、非SBI病人1203例(76.8%)。两组病人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18±37.55m、42.09±34.47m,出生体重分别为3.29±0.48kg、3.27±0.59kg,入院前发热天数分别为8.15±1.57d、8.10±1.49d,首次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1.81±6.05×109/L、11.29±7.28×109/L,首次中性粒细胞比率58.00±16.48%、54.13±18.50%,首次C反应蛋白分别为31.31±34.67mg/L、19.52±29.21mg/L,最高白细胞计数14.51±6.71×109/L、13.55±9.38×109/L,最高中性粒细胞比率58.61±18.30%、54.07±19.73%,最高C反应蛋白48.33±45.72mg/L、27.67±36.70mg/L,住院天数分别为6.87±4.03d、5.92±4.27d,PCT平均值分别为1.15±8.32ng/ml、0.235±0.86ng/ml。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体重、入院前发热天数、首次白细胞计数、最高白细胞计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在首次中性粒细胞比率、首次C反应蛋白、最高中性粒细胞比率、最高C反应蛋白、PCT、住院天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08、-5.887、-3.914、-7.882、-2.233、-3.792,P<0.05)。
3.不同发热病程的比较按入院前发热时间分为3组分为~14天组、~21天组、>21天组。其中~14天组1567例,~21天组共195例,>21天组共49例。
三组病例比较,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99,P<0.05=;同时,性别分布、出生史(是否足月及生产方式)、三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配方乳喂养/混合喂养)、出生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3.596、5.366、1.495,P>0.05;F=2.436,P>0.05)。
4.不同年龄发热病例的比较按不同年龄将纳入病例分为4组,分别为0~3m组、~12m组、~72m组、~168m组。四组病例对比,性别比例、出生方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5;χ2=2.795,P>0.05),生产方式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53,P>0.05);是否足月、三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配方乳喂养/混合喂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P<0.05,χ2=14.223,P<0.05)。出生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8,P<0.05。
5.发热待查儿童的病因构成发热>14天以上病例共244例,其中~21天组共195例(10.8%),>21天组共49例(2.7%)。~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181例(92.8%),结缔组织疾病5例(2.6%),肿瘤性疾病3例(1.5%),其它类疾病2例(1.0%),未明确诊断4例(2.1%)。>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36例(73.5%),结缔组织疾病6例(12.2%),肿瘤性疾病2例(4.1%),其它类疾病4例(8.2%),未明确诊断1例(2.0%)。对比两组病例疾病谱组成情况,χ2=19.1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我院中长期发热住院儿童以感染性疾病最多见,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是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结缔组织疾病次之,肿瘤性疾病和其它类疾病少见,非感染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为多。
2.我院中长期发热住院儿童中,严重细菌感染不少见(35.1%),住院根据临床特征,结合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和PCT综合判断有利于SBI的早期识别。
3.感染性疾病仍是本地区发热待查儿童的主要病因,但>21天组中其他疾病的比例明显上升,高于~21天组。
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住院且发热1周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儿童中长期发热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构成。
方法
1.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7天的14岁以下住院儿童病例。收集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2.根据发热时间为分为3组:~14天组、~21天组、>21天组;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4组:0~3月组,~12月组,~72月组,~168月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特征。
3.分析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病例及严重细菌感染(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BI)病例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4.数据采用SPSS24.O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_±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811例,男1027例,女784例,比例为1.31:1。其中发热时间在~14天组1567例,~21天组195例,>21天组49例;发病年龄在0~3月组30例,~12月组333例,~72月组1108例,~168月组340例。符合FUO诊断标准的共244例,感染性疾病中有415例符合SBI诊断。
1.病因构成
本研究中,纳入病例中共有感染性疾病1700例,结缔组织疾病76例,肿瘤性疾病13例,其它类疾病13例,9例未明确诊断。发病前三位的疾病为肺炎(657例)、支气管炎(238例)、上呼吸道感染(336例)。FUO病例中~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181例,>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36例。SBI中肺炎264例,尿路感染69例,肠道细菌感染42例、化脓性淋巴结炎14例、脓毒症/败血症17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化脓性骨髓炎1例。
2.SBI病例一般情况~14天组共有SBI病人364例(23.2%)、非SBI病人1203例(76.8%)。两组病人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18±37.55m、42.09±34.47m,出生体重分别为3.29±0.48kg、3.27±0.59kg,入院前发热天数分别为8.15±1.57d、8.10±1.49d,首次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1.81±6.05×109/L、11.29±7.28×109/L,首次中性粒细胞比率58.00±16.48%、54.13±18.50%,首次C反应蛋白分别为31.31±34.67mg/L、19.52±29.21mg/L,最高白细胞计数14.51±6.71×109/L、13.55±9.38×109/L,最高中性粒细胞比率58.61±18.30%、54.07±19.73%,最高C反应蛋白48.33±45.72mg/L、27.67±36.70mg/L,住院天数分别为6.87±4.03d、5.92±4.27d,PCT平均值分别为1.15±8.32ng/ml、0.235±0.86ng/ml。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体重、入院前发热天数、首次白细胞计数、最高白细胞计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在首次中性粒细胞比率、首次C反应蛋白、最高中性粒细胞比率、最高C反应蛋白、PCT、住院天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08、-5.887、-3.914、-7.882、-2.233、-3.792,P<0.05)。
3.不同发热病程的比较按入院前发热时间分为3组分为~14天组、~21天组、>21天组。其中~14天组1567例,~21天组共195例,>21天组共49例。
三组病例比较,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99,P<0.05=;同时,性别分布、出生史(是否足月及生产方式)、三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配方乳喂养/混合喂养)、出生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3.596、5.366、1.495,P>0.05;F=2.436,P>0.05)。
4.不同年龄发热病例的比较按不同年龄将纳入病例分为4组,分别为0~3m组、~12m组、~72m组、~168m组。四组病例对比,性别比例、出生方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5;χ2=2.795,P>0.05),生产方式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53,P>0.05);是否足月、三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配方乳喂养/混合喂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P<0.05,χ2=14.223,P<0.05)。出生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8,P<0.05。
5.发热待查儿童的病因构成发热>14天以上病例共244例,其中~21天组共195例(10.8%),>21天组共49例(2.7%)。~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181例(92.8%),结缔组织疾病5例(2.6%),肿瘤性疾病3例(1.5%),其它类疾病2例(1.0%),未明确诊断4例(2.1%)。>21天组中感染性疾病36例(73.5%),结缔组织疾病6例(12.2%),肿瘤性疾病2例(4.1%),其它类疾病4例(8.2%),未明确诊断1例(2.0%)。对比两组病例疾病谱组成情况,χ2=19.1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我院中长期发热住院儿童以感染性疾病最多见,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是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结缔组织疾病次之,肿瘤性疾病和其它类疾病少见,非感染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为多。
2.我院中长期发热住院儿童中,严重细菌感染不少见(35.1%),住院根据临床特征,结合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和PCT综合判断有利于SBI的早期识别。
3.感染性疾病仍是本地区发热待查儿童的主要病因,但>21天组中其他疾病的比例明显上升,高于~21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