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为全国最低,且彝族农民血压水平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快速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凉山彝族作为我国典型贫困人口,其高血压患病状况及流行趋势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
1.系统探讨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量化评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和少肌性超重肥胖等可预防性因素对于高血压患病风险影响的动态变化;
3.分析比较彝族农民和彝族移民健康状况差异及流行特征,为改进当地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本研究基于1996、2007和2015年三次凉山彝族移民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彝族农民和彝族移民高血压患病率20年变化趋势。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彝族各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并根据各组高血压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使用几何级数法预测彝族高血压患病率未来发展趋势。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年代高血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一系列嵌套模型,分析探讨高血压风险年代差异及农民移民差异的背后原因。
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着重探讨BMI与高血压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比较BMI各组在三个年代的患病风险;进一步计算BMI与高血压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结合非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BMI与血压的非线性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年代间的相乘模型交互作用,通过计算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评估相加模型交互作用。利用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分值(Partial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p)在人群层面评估超重肥胖对高血压贡献的动态变化。
3.基于前两部分结果,利用2015年调查数据进一步结合其他身体成分测量指标探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彝族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的原因。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为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与身高(m)2之比,参考亚洲少肌症工作小组和欧洲少肌症小组共识,以20-39岁人群SMI为参照,低于均值1倍标准差时为Ⅰ级少肌症,低于均值2倍标准差时为Ⅱ及少肌症。根据SMI和BMI将人群分为四组(正常组,单纯少肌症组,单纯超重肥胖组和少肌性超重肥胖组),分别比较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析不同组别人SMI对血压的影响。
研究结果
1.1996-2015年,凉山彝族三个年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7.26%、9.78%和16.04%。彝族农民高血压标化率为4.02%,6.28%和13.09%;彝族移民相应标化率分别为10.12%,15.33%及19.60%。无论男性女性,彝族移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在三个年代中均高于彝族农民,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且男性彝族农民增长速度最快,从1996年的3.65%到2015年的15.90%,增长了3.4倍。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增强,年龄每升高10岁,高血压风险在三个年代中分别升高67%(95%Confidence Interval, CI:1.38-2.02),69%(95% CI:1.52-1.87)和108%(95%CI:1.92-2.26)。男性移民和女性农民中高血压风险年代间差异是由年龄增长及BMI升高所致;彝族农民与移民间高血压风险差异除年龄和BMI外,教育程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2.三个年代中,彝族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升高,分别从1996年的3.69%和15.14%,上升到2015年的11.56%和26.73%。彝族农民中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增强,OR(Odds Ratio)值从2.31增长到3.02;BMI每增加2kg/m2高血压风险在三个年代中分别增加46%(95% CI:1.25-1.71),54%(95%CI:1.43-1.67)和39%(95%CI:1.31-1.47)。与1996年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在2007年和2015年与年代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1996-2015年,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分值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分别为27.66%、33.45%和33.26%。
3.少肌症显著增加凉山彝族居民高血压风险,与正常SMI相比,Ⅰ级少肌症高血压风险增加41%(95% CI:1.06-1.88),Ⅱ级少肌症高血压风险增加167%(95%CI:1.67-4.23),且在女性中更显著。除性别差异外,45岁以上人群中少肌症也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Ⅱ级少肌症使高血压风险增加1.45倍(95%CI:1.50-3.98)。彝族农民Ⅱ级少肌症患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SMI者的3.42倍(95%CI: 1.79-6.43)。利用SMI和BMI将人群分成四组,其中正常BMI组中少肌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9; 95%CI:1.13-2.79),且少肌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组的6.76倍(95% CI:3.96-11.68)。
结论
1.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在1996-2015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彝族移民高血压患病率普遍高于彝族农民,且二者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年龄增长和BMI上升是高血压患病风险年代差异及农民移民差异的主要原因。
2.过去20年间,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彝族移民中超重肥胖与年代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除超重肥胖组外,正常体重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提示其他身体成分指标可能与高血压风险紧密相关。
3.与正常SMI相比,少肌症显著增加彝族高血压患病风险,且在女性、45岁以上人群及彝族农民中更加显著;正常体重组内,少肌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少肌性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大于少肌症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单独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为全国最低,且彝族农民血压水平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快速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凉山彝族作为我国典型贫困人口,其高血压患病状况及流行趋势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
1.系统探讨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量化评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和少肌性超重肥胖等可预防性因素对于高血压患病风险影响的动态变化;
3.分析比较彝族农民和彝族移民健康状况差异及流行特征,为改进当地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本研究基于1996、2007和2015年三次凉山彝族移民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彝族农民和彝族移民高血压患病率20年变化趋势。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彝族各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并根据各组高血压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使用几何级数法预测彝族高血压患病率未来发展趋势。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年代高血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一系列嵌套模型,分析探讨高血压风险年代差异及农民移民差异的背后原因。
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着重探讨BMI与高血压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比较BMI各组在三个年代的患病风险;进一步计算BMI与高血压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结合非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BMI与血压的非线性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年代间的相乘模型交互作用,通过计算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评估相加模型交互作用。利用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分值(Partial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p)在人群层面评估超重肥胖对高血压贡献的动态变化。
3.基于前两部分结果,利用2015年调查数据进一步结合其他身体成分测量指标探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彝族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的原因。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为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与身高(m)2之比,参考亚洲少肌症工作小组和欧洲少肌症小组共识,以20-39岁人群SMI为参照,低于均值1倍标准差时为Ⅰ级少肌症,低于均值2倍标准差时为Ⅱ及少肌症。根据SMI和BMI将人群分为四组(正常组,单纯少肌症组,单纯超重肥胖组和少肌性超重肥胖组),分别比较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析不同组别人SMI对血压的影响。
研究结果
1.1996-2015年,凉山彝族三个年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7.26%、9.78%和16.04%。彝族农民高血压标化率为4.02%,6.28%和13.09%;彝族移民相应标化率分别为10.12%,15.33%及19.60%。无论男性女性,彝族移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在三个年代中均高于彝族农民,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且男性彝族农民增长速度最快,从1996年的3.65%到2015年的15.90%,增长了3.4倍。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增强,年龄每升高10岁,高血压风险在三个年代中分别升高67%(95%Confidence Interval, CI:1.38-2.02),69%(95% CI:1.52-1.87)和108%(95%CI:1.92-2.26)。男性移民和女性农民中高血压风险年代间差异是由年龄增长及BMI升高所致;彝族农民与移民间高血压风险差异除年龄和BMI外,教育程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2.三个年代中,彝族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升高,分别从1996年的3.69%和15.14%,上升到2015年的11.56%和26.73%。彝族农民中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增强,OR(Odds Ratio)值从2.31增长到3.02;BMI每增加2kg/m2高血压风险在三个年代中分别增加46%(95% CI:1.25-1.71),54%(95%CI:1.43-1.67)和39%(95%CI:1.31-1.47)。与1996年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在2007年和2015年与年代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1996-2015年,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分值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分别为27.66%、33.45%和33.26%。
3.少肌症显著增加凉山彝族居民高血压风险,与正常SMI相比,Ⅰ级少肌症高血压风险增加41%(95% CI:1.06-1.88),Ⅱ级少肌症高血压风险增加167%(95%CI:1.67-4.23),且在女性中更显著。除性别差异外,45岁以上人群中少肌症也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Ⅱ级少肌症使高血压风险增加1.45倍(95%CI:1.50-3.98)。彝族农民Ⅱ级少肌症患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SMI者的3.42倍(95%CI: 1.79-6.43)。利用SMI和BMI将人群分成四组,其中正常BMI组中少肌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9; 95%CI:1.13-2.79),且少肌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组的6.76倍(95% CI:3.96-11.68)。
结论
1.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在1996-2015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彝族移民高血压患病率普遍高于彝族农民,且二者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年龄增长和BMI上升是高血压患病风险年代差异及农民移民差异的主要原因。
2.过去20年间,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彝族移民中超重肥胖与年代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除超重肥胖组外,正常体重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提示其他身体成分指标可能与高血压风险紧密相关。
3.与正常SMI相比,少肌症显著增加彝族高血压患病风险,且在女性、45岁以上人群及彝族农民中更加显著;正常体重组内,少肌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少肌性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大于少肌症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单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