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零差价政策对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影响研究——以辽宁省某三甲医院为例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辽宁省某三甲医院为例,通过对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的次均医疗费用、医疗费用内部结构、医疗费用影响因素以及药品零差价政策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分析,了解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变化状况,探索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部分,以及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药品零差价政策,合理控制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增长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选取辽宁省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间断时间序列法分析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变化情况;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分析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和不同科室代表性疾病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内部结构变化情况;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1)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月,住院患者的次均医疗费用、次均药品费、次均化验费和次均检查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次均药品费由政策实施前的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次均检查费与政策实施前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高于政策实施前水平。(2)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变动度为14.40%;药品费和化验费呈负向变动,材料费、手术费、护理费、诊疗费、治疗费、检查费、床位费和其他费呈正向变动;结构变动率前三位的依次是药品费、手术费和护理费,累积贡献率为72.87%。(3)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内科疾病次均医疗费用显著下降,外科疾病次均医疗费用略有下降,妇科疾病次均医疗费用显著上升;内科疾病医疗费用结构变化度高于外科和妇科;内科疾病的药占比下降幅度高于外科和妇科疾病;外科和妇科疾病的手术费占比上升幅度最大,内科疾病的治疗费占比上升幅度最大。(4)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基本相同,均为是否手术治疗、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是否首次住院和药占比,其中药占比在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减弱,回归系数从0.009下降到0.003。(5)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医药企业、患者。
  研究结论:(1)药品零差价政策在短期内实施效果较好,住院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次均药品费大幅下降,但该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住院患者次均药品费和次均检查费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医疗服务中的用药行为和检查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2)药品零差价政策在优化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药占比大幅下降,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护理费、手术费、诊疗费在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中比重有所提高,但涨幅较小。检查费在医疗费用中的比重不降反升,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3)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外科和妇科疾病医疗费用未得到有效控制,内科疾病医疗费用下降明显。不同科室疾病医疗费用结构变动度有所差异,内科疾病明显高于外科和妇科疾病,说明药品零差价政策调节内科疾病医疗费用结构的能力明显高于外科和妇科。(4)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是否手术治疗、是否首次住院和药占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增长。
  对策与建议:(1)进一步加强药费控制,切实落实药品零差价政策;(2)以“三医联动”为切入点,优化医疗服务费用结构;(3)建立弹性补偿机制,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4)加强“三早”预防宣传,强化临床路径管理;(5)强化利益相关者之间联动监管策略。
其他文献
卫生监督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促进公共卫生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的有利保障。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但由于卫生监督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加上经济转型凸显的各种复杂问题,尤其是要面对与健康相关的新事物、新业态等,卫生监督水平急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卫生监督工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卫生监督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S市是山西省
2019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不断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完善政务服务平台的“一站式”功能。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进驻的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应进必进”,70%以上的服务要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要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这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将“好差评”制度和“标准化”的方法和原
学位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其工作投入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据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校专任教师40周岁以下(不含40周岁)已有875916人,达到总人数的53.
学位
近十年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新产业出现与发展,我国关于“互联网+”产业层出不穷,例如,“互联网+金融”,出现了余额宝、蚂蚁花呗等贷款软件,“互联网+教育”出现了线上教学,“互联网+民生”出现了淘宝、美团等APP,网约车则是“互联网+交通”的产物。自网约车出现以来,凭借价格低、服务好、接单快的优势,给传统出租汽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乘客在面对二者价格相等的情况时,更愿意乘坐网约车出行,
学位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已经跨入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同时也伴随着更为复杂的公共危机形势。由于公共危机的诱因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危机种类也不断增多,具有明显的频率高,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中国传统单一主体的危机管理模式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局限性凸显。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公民社会日益发展,民主意识增
学位
自大部制改革以来,国家不断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强调集中统一管理,提升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我国跨部门合作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它强调不同政策和部门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协调各项政策、优化公共服务而进行的部门间横向沟通和合作。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治贫思想,2014年中办详细规划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
学位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而与社会大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基层政府公务员。基层政府公务员是国家权力最直接的执行者,是最了解群众需求的公务人员。他们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基层政府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既可以保证基层政府公务员的行政执行能力,也间接保证了政府政策得到及时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纵深,振兴乡村和脱贫攻坚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是中国打响脱贫攻坚的一项战略工程,近年来为中国扶贫工作的推进作出重要贡献。但扶贫工作不仅仅是出于避灾或生态保护的目的对受灾贫困地区居民进行搬迁即可,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社区安置后的脱贫与治理,这也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本文结合国家指导意见及地方惠民政策,针对易地扶贫搬
学位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可以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积基树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群众需求以及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提议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努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乡镇政府审时度势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来处理公共事务、应对公共危机,是基层治理的创新之举。乡镇政府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实现多部门协同合作,大大提升了对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因此,论文将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小组机
学位
当今世界国内外形势发生着深刻且复杂的变化,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不断改革,勇于创新,21世纪是创新不断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的中坚力量,提升其创造力水平,培养其创新意识势在必行。目前大学生普遍创造意识薄弱,缺乏创造性思维,处事随大流缺乏灵活性,这对于大学生将来就业无疑是一大障碍,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改革创新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大学生创造力水平的因素中,家庭无疑是最基础也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