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不同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观察腹腔内脏脂肪的变化,比较不同层次穴位埋线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共纳入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脂肪层穴位埋线组和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每组30例。每周治疗1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腹腔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及临床疗效。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肥胖度、病程)、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①脂肪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②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脂肪层穴位埋线组与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脂肪层穴位埋线组内脏脂肪厚度及差值、体重及差值、体重指数(BMI)及差值、腰围(WC)及差值均较肌肉层穴位埋线组变化明显(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臀围及臀围差值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脂肪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
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3%。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脂肪层穴位埋线对于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腹腔内脏脂肪方面优于肌肉层穴位埋线。
②脂肪层穴位埋线在改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肌肉层穴位埋线。
③脂肪层穴位埋线、肌肉层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有疗效。
运用不同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观察腹腔内脏脂肪的变化,比较不同层次穴位埋线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共纳入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脂肪层穴位埋线组和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每组30例。每周治疗1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腹腔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及临床疗效。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肥胖度、病程)、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①脂肪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②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内脏脂肪厚度、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脂肪层穴位埋线组与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脂肪层穴位埋线组内脏脂肪厚度及差值、体重及差值、体重指数(BMI)及差值、腰围(WC)及差值均较肌肉层穴位埋线组变化明显(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臀围及臀围差值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脂肪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
肌肉层穴位埋线组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3%。
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脂肪层穴位埋线对于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腹腔内脏脂肪方面优于肌肉层穴位埋线。
②脂肪层穴位埋线在改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肌肉层穴位埋线。
③脂肪层穴位埋线、肌肉层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