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的接受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文学以幻想为核心,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当代文学景观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奇幻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突出代表,以中国人的阅读趣味为根基,与我国志怪传统在表现形式与手法上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与志怪传统的渊源关系对于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志怪小说的流变,从文学形象、时空观念、生命意识三方面重点探讨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的接受与发展,对当代奇幻小说中的想象空间与审美特质进行分析,挖掘中国奇幻小说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奇幻文学发展现状,以期对中国奇幻小说的发展有所裨益,为其寻找一个可供借鉴的范式。
  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奇幻小说的概念及发展状况,梳理了志怪传统从先秦到当代的演变过程和学界关于奇幻小说与志怪传统的研究成果,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文学形象,从精怪、神仙、鬼三个方面入手,借助文学形象理论,对当代奇幻小说的形象特征进行探究。当代奇幻小说在继承志怪传统文学形象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注入时代精神,凸显出文学形象的主体性精神,表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
  第二章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时空观念,从非现实的时间书写和虚实相生的想象空间两方面进行比较探究,表现出两者对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理想主义与超越性体验的追求,揭示出志怪传统与当代奇幻小说在时空观念表现形式上的相似性。表现内容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当代奇幻小说反映人们精神生活、拓宽人们审美空间的文学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第三章志怪传统影响下的当代奇幻小说的生命意识,从生命图景的多样展示和生命精神的自我超越两个方面,探讨当代奇幻小说对志怪传统中生命意识的继承、发展。当代奇幻小说继承了志怪传统中“万物有灵”的生命观,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并发展了志怪传统中超越自我生命的精神内涵,探究人们对生命精神与生命价值的不同追求。
  结语结合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相关原因,为其发展探寻可供借鉴的范式。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成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年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突显出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笔者通过分析麦可思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关于就业各方面的重要数据,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展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
学位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天文学、易学和黄老之学是司马氏家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司马迁幼承家学,司马谈的易学思想自然对其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史记》引《易》用《易》文献,能探究易学思想对司马迁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为了解《周易》与汉代史学体系形成的关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管窥西汉《周易》教化传统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以《史记》引《易》、用《易》文献为研究对象,在收集
学位
汉代是以儒、道为主的各家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学术思想十分复杂,扬雄所生活的西汉末期,经学神学化严重,在这种背景之下,扬雄作为两汉之际承前启后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积极融合儒道,致力于打破经学神学的桎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其独创性。儒道兼有可以说是扬雄思想的一大整体特点,其文论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儒道互补色彩,因此以儒道互补的视角研究扬雄的文论思想,可以把握其文论思想的总体特点,避免了将其单纯归为“醇
学位
寿妻词是指专门用于祝贺妻子生辰的词作,是寿词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创作成因、表现手法和情感内蕴等三方面对宋代寿妻词进行细致论析,以期为寿词研究做一定补充。宋代寿妻词的产生离不开寿词的兴盛,理学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道教的盛行与普及等亦催化了寿妻词的创作。另外,词人的创作心态、祝寿对象较高的社会身份和温惠贤淑的个人性情也与寿妻词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寿妻词在意象选用组合和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位
莫言是当代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学界对其创作众说纷纭。相关研究者从很多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认为莫言的创作基本体现了当代文学潮流发展轨迹和艺术观念的嬗变,而作为莫言“最新”一部长篇小说——《蛙》,是带有一定创作总结的象征价值的;《蛙》在叙述内容的母体原型、思想主题的复调组合和艺术形式的杂交融合等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叙事“意味”,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本论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绪论、正文
学位
新月派是由一批生活趣味、性情思想相同或相近的文人聚合而成的流派,他们多出生于名门贵族,又留学欧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又处于时代的边缘,在风云动荡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在文化和美学上始终坚持着对艺术与美的尊崇,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主义的发展。凌叔华和林徽因是新月派的两位代表女作家,本文即从新月派对爱与美的寻求和执着入手将一代才女的诗意人生与创作相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关于都市文明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反思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以海派女作家为代表的家庭“传奇”题材的创作早已为此提供了参考。与新感觉派作家相比,她们真正以“生活者”的姿态把握人生、把握都市,并将“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和叙事窗口反复审视和试探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的基本组成部分——男女两性关系,其目的在于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以两性情欲
学位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创作,离不开中外文学大师们的影响,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正是其中一位。在迟子建看来,艾特玛托夫“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本文以“天堂的气象”这一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他们二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厘清迟子建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接受与转化。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诗性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这实质上指的是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所具有的一种抒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母亲叙事是文学中永恒的母题,从古至今,母亲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血脉相连的。封建社会男性主权视野下的“母亲”,作为中国孝悌文化的分支,是正统儒家思想对于女性的要求与期待,发展至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女性开始从“人”的角度被重新认识与解读,如何处理“传统母亲”与“现代母亲”的关系,成为这个阶段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作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晚清民初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社会实践中,
学位
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加强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达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村民建房用地问题,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