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有效分析话语语言特征以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方法,其中的话语主要包括政治话语以及新闻话语。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型被普遍视为理论框架。在此情况下,本研究主要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基于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对新闻话语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研究参数。语料库共计31篇新闻报道,内容围绕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商双汇收购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商史密斯菲尔德的并购案例,其中16篇来自《中国日报》,15篇来自《纽约时报》。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件实际上持续了近4个月,始于2013年5月29日,结束于2013年9月26日。这些新闻报道皆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收集而得。为了有效收集数据,作者将关键词如“Shuanghui”和“Smithfield”输入搜索栏,根据搜索结果的相关度,收集了本研究中的研究数据。本论文中共有三个研究阶段。首先,描述阶段包括借助语言工具如及物性,词汇分类以及情态的分析。在阐释阶段,主要讨论转述动词。在最后的解释阶段,主要分析形成相关社会因素包括中美两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 在数据分析的三个阶段之后,论文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首先,对于及物性系统,两家报纸使用较多的物质、言语和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在《中国日报》中比《纽约时报》中多,而物质过程则相反。第二,关于词汇分类,《中国日报》的报道倾向于完成并购交易,而另一个则更多报道并购的疑问和反对意见。第三,关于情态系统,中等价值和低等价值的情态动词在两家报道中占多数。基于情态动词的不同分布情况,《中国日报》的态度更加温和。第四,关于转述动词,《中国日报》中的中性转述动词和负面转述动词的更高频次表明《中国日报》显得更加客观和温和。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可能为新闻媒体以及读者提供一些启示。一方面,新闻媒体如报纸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策略,使报道更加具有说服力且更有效。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可能争取到利益和正义。另一方面,读者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新闻媒体通过使用语言策略体现的意识形态,以便他们能更加客观看待新闻报道,并且能更加批判性地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