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青海省大学生中的实证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是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对传统精神病理学模型批判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其把主观幸福感纳入进来,考虑更加全面,被证明优于传统模型。其在国内外青少年中都已经被证明可以适用,但在国内大学生中还没有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青海省六所大学的4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心理症状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构建了一个双因素模型,并依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其各项拟合度指标进行检验,验证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青海省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然后以此为基础,采取四分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类,测查了不同了类型学生的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特点。还分析了影响青海省大学生心理症状、生活满意、积极消极情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加以讨论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青海省大学生中可以适用,其拟合度指数达到理想程度。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依据此模型对青海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根据双因素模型中的“四分法”可以将青海省大学生依据心理健康状态分为四类,分别为:“完全心理健康者”、“易感者”、“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及“完全病态者”。所界定的四类人群在社会支持水平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差异显著,呈现不同的特点,“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在青海省大学生中可行。  第三,性别、民族、年级、学科及学校类型这五项因素对青海省大学生的心理症状、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感、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方面有程度不同、方面不同的影响,值得注意。
其他文献
通过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调查,发现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面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未能及时的做出调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它仍沿袭着传统的教
在多元文化场域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由于学校地域文化和学生背景文化的多元性,班级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色,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研究首先对班级文化和多元文化进行
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研究:在第一部分,除了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外,以"君道"与"师道"的历史演变为切入点,对古代教师的整体状况作了一定的分析.第二部分对明清文教政策做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在那时开始传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和标志的教代会制度,就在这时应运而生。此外,教育部在2011年通过了
航空安全信息是航空安全管理的基础资源,随着航空安全管理逐步向数据驱动型、风险预防型、绩效测量型转变,安全信息管理在航空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风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方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影响田径后备人才的竞技能力和
因为教育普及的缘故,学校成长为目前我国数量最多的组织之一,与学校的数量同步增加的是学校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段在学校生活的经历,而且学校也确实在不
网络课程正逐渐成为网络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决定网络课程设计优劣的重要因素。本课题以网络课程中学习情境的分析和设计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为网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