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者乳腺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进步,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疼痛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55%。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前锯肌阻滞(SAP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可提供完善的前胸壁镇痛效果。前锯肌阻滞能够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者乳腺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进步,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疼痛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55%。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前锯肌阻滞(SAP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可提供完善的前胸壁镇痛效果。前锯肌阻滞能够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术后康复。但是,前锯肌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方法连续纳入196例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切除术的女性患者。受试者年龄18~65周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均分为前锯肌阻滞(SAPB)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全身麻醉诱导前30 min左右,床旁超声实时引导下行前锯肌深层筋膜平面阻滞。SAPB组患者术前采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前锯肌阻滞,对照组患者采用25 ml生理盐水行前锯肌阻滞。采用统一标准的全身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案。固定一名研究人员盲法评估下列指标。本研究中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三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NRS评分≥3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48小时急性疼痛程度、术后48小时疼痛曲线下面积(AUC)、术后48小时舒芬太尼累计用量、术后24小时患者恢复质量(QoR-15总分)、术后48小时恶心呕吐以及头晕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患者镇痛满意度、术后六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以及术后三个月和六个月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BPI量表)。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2例患者完成试验和随访,其中前锯肌组92例,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前锯肌组患者术后三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降低(40%VS 20.7%,P=0.004),相对危险度为0.52(95%CI,0.32~0.83);术后六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降低(28.9%VS 10.9%,P=0.002),相对危险度为0.38(95%CI,0.19~0.73)。在术后0.5、1、2、4、8、12和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前锯肌组患者静息和运动状态NRS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息状态时,前锯肌组患者术后48小时疼痛曲线下面积为62.50(IQR,51.53~80.29),低于对照组患者曲线下面积84.38(IQR,71.19~9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状态时,前锯肌组患者术后48小时疼痛曲线下面积为86.69(IQR,71.56~97.22),低于对照组患者曲线下面积101.75(IQR,92.50~1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锯肌组患者术后48小时舒芬太尼用量为48μg(IQR,48~52μg);低于对照组患者60μg(IQR,57.5~64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锯肌组患者术后24小时QoR-15量表总分为120(IQR,116~123),高于对照组患者112(IQR,109~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锯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9分(IQR,8~9),高于对照组患者7分(IQR,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锯肌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3%,低于对照组患者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前锯肌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为2.2%(2/92);对照组患者头晕的发生率为5.6%(5/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气胸、血肿等与前锯肌阻滞相关并发症。在术后三个月,前锯肌组患者BPI评分(对生活影响程度)为5(IQR,4~9),低于对照组患者17.5(IQR,5~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六个月,前锯肌组患者BPI评分为5(IQR,1.25~8.75),低于对照组患者8(IQR,4~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超声引导单次前锯肌阻滞,不仅可以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恢复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而且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三个月和六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白介素38(Interleukin-38,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1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02例食管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情况,并选其癌旁组织作为对照。HE染色下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不同临床阶段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分析HPV感染和宫颈癌进展关系。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RT-PCR检查自噬相关蛋白和m RNA的表达,分析自噬相关蛋白和宫颈癌进展的关系,以及HPV感染类型、程度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宫颈癌患者685例、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
背景:在男性癌症患者中,前列腺癌的患癌率排第二,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排第一。在中国,由于老龄化现象与检测技术进步,前列腺癌发现率逐年提高。临床上通常基于病理学家对于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活检样本的病理诊断,来推荐患者进行主动监测或者手术切除。其中,约20%-40%肿瘤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十年内发生了生化复发。目前常用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gleason打分来评估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但该打分容易受
目的:调查肿瘤科患者应用表柔比星化疗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子分析,旨在为规范临床用药服务提供方法和支持。方法:本次研究共收集2018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至少3周期含表柔比星药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电子病例资料共152份。纳入心脏毒性组(n=36)和无心脏毒性组(n=116)。收集对比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应用卡波姆眼用凝胶、佩戴角膜绷带镜对患者主观症状和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就诊并手术于福建省立医院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眼),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卡波姆眼用凝胶组,绷带镜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28天对患者主观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对进展期胃中上部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漳州市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5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中上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行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分为脾门清扫组(35例)与脾门未清扫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脾门淋巴结清扫情况、总体生存率
目的:基因芯片数据可以在高通量水平上探讨翼状胬肉的关键基因及miRNAs(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有显著的优势。目前对于翼状胬肉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分析与翼状胬肉相关的基因及miRNAs,并实验验证,从而确定翼状胬肉的分子机制,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基础。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
目的1.对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各Usher基因的致病突变检出率,探讨不同地区USH2A基因的热点突变。2.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Usher综合征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
目的:对于中耳胆脂瘤(cholesteatoma Of Middle Ear,COME)这一疾病,病变清除的彻底性与听力重建的可行性是每个耳科医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介绍了COME手术中钛人工听骨的应用,随访患者术后干耳时间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期为行COME手术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就诊我院耳鼻咽喉科的60例(耳)诊断单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