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基石。《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的素质教育在课堂,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做一下有意义的探讨。
1消除自轻心理,体验成功感受
有研究表明:“第一次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觉尤为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精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使学生“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的学生“考来顺心”,从而获得第一次的成功感.
2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们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这是主要的途径,这就对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是中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教学的一些内容的平行章节采用了学生自学(包括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提出类似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结论----新的知识点),教师答疑辅导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性,交往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围绕着课程知识的平等对话过程”,简言之,我们应该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状况。作为组织者,教师致力于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作为引导者,教师致力于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作为合作者,教师致力于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坚实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先天及后天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能力培养和志趣的高低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面对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学习吃力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摸索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数学才能。力求既能让一部分学生学有所成,且不让任何学生掉队。
5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科技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对“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學,我曾经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拓宽学生感知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们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接触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应用,认识到数学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挺高学习乐趣,打造学习意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数学学习中锐意进取,奋马扬鞭。
6 重视过程的教学,把结果当作试金石,从而不断的打造更好的教学经验
数学的素质教育绝不是“应试教育”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故不能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层面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文化。所以,不仅要重视数学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重视数学过程的教学。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教案的设计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务必把它做好、做精,不要怕难,要努力去做,事实上,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教案的好坏是关键之一,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教案都要花费尽可能多的精力,学生的资料不在多,教师的资料不能少,从各种资料中去搜集和整理一些重要的信息,给学生用,用教师的劳动去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注重教学过程,要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注意情境创设,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纠正只讲形式和结果不注重实质的传统教育方法,改变只重灌输的做法。通过增强直观,努力改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不足,给学生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积极的观察、猜测、猜想和探索,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及其规律,促进对问题整体的理解。这种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营造和获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所说的六点有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也有在学习各种数学期刊,杂志中的所见,所想。仓促成文,必有不足之处。希望能有数学研究,探索领域的有为之士提出纠正,补益。浅见拙识,还希指正。
1消除自轻心理,体验成功感受
有研究表明:“第一次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觉尤为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精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使学生“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的学生“考来顺心”,从而获得第一次的成功感.
2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们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这是主要的途径,这就对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是中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教学的一些内容的平行章节采用了学生自学(包括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提出类似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结论----新的知识点),教师答疑辅导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性,交往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围绕着课程知识的平等对话过程”,简言之,我们应该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状况。作为组织者,教师致力于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作为引导者,教师致力于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作为合作者,教师致力于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坚实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先天及后天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能力培养和志趣的高低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面对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学习吃力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摸索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数学才能。力求既能让一部分学生学有所成,且不让任何学生掉队。
5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科技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对“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學,我曾经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拓宽学生感知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们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接触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应用,认识到数学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挺高学习乐趣,打造学习意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数学学习中锐意进取,奋马扬鞭。
6 重视过程的教学,把结果当作试金石,从而不断的打造更好的教学经验
数学的素质教育绝不是“应试教育”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故不能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层面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文化。所以,不仅要重视数学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重视数学过程的教学。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教案的设计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务必把它做好、做精,不要怕难,要努力去做,事实上,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教案的好坏是关键之一,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教案都要花费尽可能多的精力,学生的资料不在多,教师的资料不能少,从各种资料中去搜集和整理一些重要的信息,给学生用,用教师的劳动去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注重教学过程,要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注意情境创设,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纠正只讲形式和结果不注重实质的传统教育方法,改变只重灌输的做法。通过增强直观,努力改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不足,给学生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积极的观察、猜测、猜想和探索,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及其规律,促进对问题整体的理解。这种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营造和获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所说的六点有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也有在学习各种数学期刊,杂志中的所见,所想。仓促成文,必有不足之处。希望能有数学研究,探索领域的有为之士提出纠正,补益。浅见拙识,还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