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 体会估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能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又能支持探索笔算并监控笔算的结果,还能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算意识及其技能培养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那么,如何才能估得对、估得准,将多种估算方法和谐地融为一体呢?下面以自己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片断一:设计开放性情境,实现自主探究
  出示题目: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29千克,照这样计算,明明家的42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学生列出算式29×42)
  师:不计算,下面三个小精灵计算的得数对吗?你是怎么想的?思考成熟以后把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辣椒小精灵:29×42=788(千克)
  西红柿小精灵:29×42=1518(千克)
  蘑菇小精灵:29×42=1208(千克)
  生1:辣椒小精灵计算的得数不对。你想,即使把29看作20,把42看作40,20×40还等于800呢!正确的得数应该比800大,所以788不对。(师板书:得数比800大)
  师:把两个因数都看小,可以估出最小的结果。
  生2:1518也不对。你想,即使把29看作30,把42看作50,30×50还等于1500呢!正确的得数应该比1500小,所以1518不对。(师板书:得数比1500小)
  师:把两个因数都看大,可以估出最大的结果。
  生3:我觉得蘑菇小精灵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因为把29看作30,把42看作40,30×40=1200,得数应该在1200左右。(师板书:得数在1200左右)
  生4:老师,我觉得得数应该在最大的结果和最小的结果之间,也就是在800~1500之间,所以说蘑菇小精灵的答案是正确的。
  师:蘑菇小精灵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用竖式来算一算吧。(计算后,学生发现准确的结果是1218,全班哗然)
  师(追问):比较刚才同学的发言,你觉得哪个同学的方法最接近1218这个答案?
  师:通过计算和估算,你明白了什么?(生答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对三个小精灵的答案做出了精彩的诠释,你们很了不起!其实,估算只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准确的结果需要用竖式计算。
  ……
  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除了四舍五入的方法外,还有把两个乘数都看作比较小的整十数来相乘、把两个乘数都看作比较大的乘数来相乘的方法,可以估算出实际结果的范围在多少和多少之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估算标准,所以不能以同一个答案或同一个规定去进行教学。备课时,我把例题设计成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很明显,这种对得数范围进行估算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快速地监控得数。
  片断二:设计生活化情境,自主突破难点
  出示题目:三(6)班有38人,下周去公园郊游,公园的门票每张25元,估一估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生1:我们认为大约要准备800元钱,因为把25看成20,把38看成40,20×40=800(元)。
  生2:我们认为大约要准备1200元钱,因为把25看成30,把38看成40,30×40=1200(元)。
  生3:我们认为大约要准备1000元钱,因为25在20和30之间,25是个中间数,所以25不变,把38看成40,25×40=1000(元)。
  师:老师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拥护者,那么,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更合理呢?小组再次讨论并汇报。
  ……
  师(追问):第一小组同学估计需要准备800元钱,第二小组同学估计需要准备1200元钱,第三小组同学估计需要准备1000元钱,第三小组的答案大家一致认为最合理,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对于这三种估算方法,你明白了什么?小组内交换想法。
  ……
  师(小结):当一个因数是中间数时,如25、35、45等,把这个因数看大或看小都不合适,这时只需把另一个因数四舍五入就可以了,这种估算方法比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更合理。
  ……
  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同时把复杂的情境变得简单,把数据变得熟悉易算,学生可以专注思考,降低了探索的难度,更能领悟和理解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把另一个因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的方法,这个估算方法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新课程虽然舍去了那些估算命名,但是对学生估算的要求比以前更内化、更宽广,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作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和推断,把握结果的大致范围,能对自己的估算方法再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总之,教师要重视对估算教学的处理和把握,并自觉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让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的天地里开出最美、最灿烂的花!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质疑,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质疑 课堂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47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摘 要]“让学引思”的课堂立足教师的“让”和“引”,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让数学课堂走得更远。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阐述课前引、课中引、课后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提前介入 智慧引思 主动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04
[摘 要]对“平均分”中的两种分法,学生常常不能领悟其实质,尤其是对“平均分成几份”的含义往往理解不到位。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关键词]平均分;思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09-01  “平均分”是除法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经历“
[摘 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可依托“一对一在线导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使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关键词]网络环境;一对一学习;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
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重视学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是当前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要求。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所感、所思、所得与所惑,我尝试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欣喜地发现数学日记可以为数学学习演绎别样的精彩,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  下面请与我一起走进
[摘 要]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儿童。在准备“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要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彩还是要对儿童的学习真正有帮助?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顺应儿童已有经验,怎样理解儿童的学习困难,促进每一个儿童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呢?  [关键词]儿童数学现实 任务驱动 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04  如果说一个教
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不喜欢写作业,而学生不愿意写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单调无趣,没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分层的作业;有的即便是层次性不同的作业,但学生缺乏选择的权利,导致很多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而作业有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由于更多采用的等级制,也让很多学生在作业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怎样让学生对作业感兴趣,还能让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呢?我多年来对作
课堂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有效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情感”这两个维度。  一、延迟评价——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1.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探究性学习中让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说”是语言的口头表达方式。通过“说”的多向对话。不但可以实现思维过程的外化,更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特别是在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说话练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表述中理解和运用概念,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下面是我用“说话”的方式复习“数的整除”时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摘录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本质出发,展现数学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找规律 核心 创设情境 探究 错误资源 数学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0  英国学者P·欧内斯特说过:“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