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为什么中国家长难以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长铭,1956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国家督学,北京四中党委副书记、校长。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普通人。面对如此现状,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说,人的一生不是终点既定的比赛,不需要分出冠亚军,普通人一样可以活得幸福快乐。而中国目前“抢跑”式的家庭教育,正在剥夺普通人的幸福和快乐。他建议家长们,与其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成功思想,不如从一开始就教孩子如何找到快乐。他见过太多的尖子生生活并不幸福,倒是那些容易快乐的人,反而常常是立于不败之地的。
  中国式“抢跑”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家庭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已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多的要求、许多的梦想和许多的希望。
  刘长铭(以下简称刘):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种重视到了什么程度呢?我认为到了多多少少有些扭曲的程度。比如,我见过很多所谓的“胎教”,即教年轻夫妻在怀孕之前如何调理身体,就是为了将来出生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理基础。等孩子生下来后,父母又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很多希望,比如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等。恕我直言,这些宏伟目标,孩子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记:您的意思是,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很多期望,是孩子一生都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刘:这样说虽然有些残酷,但的确如此。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普通人。虽然无法接受,可这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偏偏很多中国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是神童,为了追求那些虚幻缥缈的目标,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要求和教育孩子,于是产生了许多本不应该产生的问题。
  我听说现在的奥数班已经开到了幼儿园,而现在的幼儿园都开始分快慢班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为让孩子成才,为让孩子领先于同龄人,中国家长开始“抢跑”了。你说“抢跑”没用吧,中国家长不会相信,因为抢跑者总会占尽先机,比同龄人表现得更强更好。但那是一开始,而人生是场马拉松比赛,起跑时谁站在第一排、谁站在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在跑完了一万米的时候,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最先到达终点。
  但是,中国家长不信服这样的解释,他们生怕一个疏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会输掉一辈子。我还没见过哪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的家长这样热衷于让孩子“抢跑”的。
  做幸福的普通人
  记: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也曾靠抢跑培养了很多尖子生、竞赛的获奖者。可遗憾的是,这些佼佼者踏上社会之后,并没有取得大家所期望的成就,而家长们对他们的期望也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呢?
  刘:一般来说,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程是这样的——孩子刚出生,家长对其抱有超高期望,希望孩子考高分、读名校,将来成名成家。慢慢地,随着孩子长大成年,家长的期望逐渐降低,期望孩子正常毕业、就业,组成家庭、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就行了。等孩子人到中年,家长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等孩子再大点,父母老了,啥希望都没了,只希望孩子孝顺,能够在自己不能动的时候,倒上一杯热水。
  很多人的心路历程大都如此,一开始对孩子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最后到垂垂老矣时才明白,这之前对孩子的很多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成功之人。当然,成功是沒有唯一标准的。有句老话“行行出状元”,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哪种统计分类法对人群进行统计分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成功之人一定是少数,普通之人一定是绝大多数。那么,这就意味着普通人失败了,就没有权利获得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天我们目之所及,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依然生活得快乐、幸福。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中国人结婚必须买房子。看后,我就感到奇怪:难道租来的房子就不能在里面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采访,日本姑娘特别是东京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男青年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就会不愿意奋斗了。姑娘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滴地构筑自己的新生活。因为这不仅是构筑生活,也是构筑感情。
  我认为这些东京姑娘值得学习,做幸福的普通人,也允许自己的孩子将来做幸福的普通人。
  如何与孩子沟通
  记:家长与孩子如何沟通,始终是个难题。请问,您有没有好办法呢?
  刘:其实,和孩子沟通并不难,只要你和孩子有足够多的话题和足够丰富的表达方式。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只要你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家长的这句话,让孩子把本来具有的责任感彻底丢掉了。你让孩子什么都不管,那么请问,孩子什么都不管,他哪里会有责任感呢?所以,中国的很多孩子看见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伸手去扶一下,这个病根就在家长身上。
  当孩子遇到了挫折,家长想安慰孩子时,家长的肢体动作可能比语言更有效果。什么也不用说,上前拥抱孩子,拍拍他的背,摸摸他的头,无言的鼓励和支持,孩子已经全收到了。
  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更艺术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老师,他和孩子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等到停车场取车时,孩子突然发现手里拿的东西还没结账。如果就这样走了,谁也不会知道。但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机会,所以马上给孩子钱,让他去超市付款。孩子做完这件事后,家长并没有表扬,但整个晚上都非常高兴。这种愉悦的气氛,让孩子感到也是一种奖赏。   当然,有时候沟通需要时机。
  现在,家长都说孩子亲情淡薄。若干年前,我们学校就曾采取过一种方式来加深亲子感情——军训时,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军训为期十天,我们会在第四天让孩子读到这封信。我们要求家长,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不写信,因为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收到家长的信,他会非常失落的。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都可以写在信里。
  为什么选择第四天?因为离开家、离开父母刚一两天,多数孩子只会感到新鲜和轻松,但到了第四天或第五天,孩子就会在艰苦的训练中怀念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这时候,家长一封嘘寒问暖的信就能够深深地打动孩子,十个学生看完信,九个都会落泪。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沟通也要懂得选择场合和时机。
  眼里要能揉进沙子
  记:很多家长想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您能否为他们指点一二?
  刘: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0岁的芬兰小朋友,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觉得需要有些回报,于是给妈妈写了一个账单:“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帮大人干活20芬尼……”试问中国家长,如果你的孩子给你一个这样的账单,你会作何反应?我估计很多家长会暴跳如雷。可这个孩子的妈妈看到账单后什么也没说,就把钱放那儿了。孩子拿到钱时,看到妈妈给他写的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什么是家庭教育的艺术,我觉得这就是。
  遗憾的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做不到这一点。很多家长喜欢对老师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他有什么错,你打他、骂他都行。”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心态。
  有些时候家长会小题大做,儿子接到了女孩的电话,妈妈就会拿起分机在别的房间监听,或者女孩接到异性的电话,妈妈会立刻跟老师反映,联合采取“必要”措施,限制孩子的自由。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过敏反应。
  想要教育好孩子,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宽容,就是眼里要能揉进沙子。
  我曾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的故事。他当老师的时候,一天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后来看孩子们要求迫切就同意了。他在海滩上布置了一道防线,警告孩子们不能超过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每个人都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但她脱得太多,老师想制止,却又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女孩把湿衣服拧干重新穿上,旁边的男孩女孩没一个有异常反应的。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如果我们成年人大喊一聲,后果就不妙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眼睛里要能够揉得进沙子。
  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记:您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千万不要把孩子看得比生活伴侣更重要。这和很多家长的观念相左,因为大部分家长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
  刘: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如果家长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会导致很多家庭矛盾的产生。
  在座谈会上,我多次谈到这个观点,我希望家长们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待在一起。但有的家长说,我的工作就是应酬,晚饭每天都要在外面吃。可是,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一定要在外面吃。坦白地说,我在其他事情上从不撒谎,但有一件事我会撒谎,那就是别人约我吃饭时,我会说:“对不起,我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家人厮守在一起。
  我年轻的时候,有个同学家是接待外宾的家庭。
  一天,我在他家碰到一个日本高级官员的夫人。她讲到,父母一定要跟孩子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一定要抱孩子,亲子感情就产生于身体带来的生物化学反应中。如果没有身体的接触,就不会有亲密的感情,所以一定要和孩子多接触,感情才会更深厚。
  另外,我认为家庭教育不要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成功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只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就能够自然、幸福地成长。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问:女儿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说:“老爸,今天班里演讲我得了第一。你说你闺女怎么这么优秀?”看女儿得意的样子,我打断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然后教育她一通。女儿很快坐不住,进厨房找她妈去了。看着女儿的背影,我有些后悔,如果我不教训她,就让她得意一下,开心一下,是不是更好?  昌平  答:记不清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的孩子不是骄傲,而是自信。”孩子能够自夸,说明她有了荣誉感、上进心,
吃饭明明是一件愉悦的事,为什么每次都弄得鸡飞狗跳?多少母亲忍不住仰天长啸: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下面,我就给大家“扒一扒”其中的原因。  问题一:孩子吃饭像打仗,一番扫荡后杯盘狼藉  从开始培养宝宝自主进食的习惯开始,父母就要控制心魔,学会放手、放手,再放手!哪怕宝宝在刚开始学习吃饭的时候搞得周围一片狼藉,饭粒无处不在:脸上、手上、身上、地上……宝宝还时不时地把嘴里的饭吐出来,拿在手里玩,并
不 久前我去英国,住在当地一位朋友的家里。晚饭前我惊讶地看到,朋友9岁的儿子约翰像个大人似的准备餐具、端菜上桌,晚饭后又一趟趟地往返于饭桌和厨房之间,把需要清洗的餐具放进水槽,并逐一清洗起来。看着孩子忙忙碌碌的样子,我很心疼,连忙站起身来打算帮忙,却被朋友制止了。  朋友说:“你不用插手,约翰会做好的。”我好奇地问:“这么小的孩子,不怕把碗碟摔破划伤自己吗?”朋友笑笑说:“你太小看孩子了,约翰从5
大多数家长都曾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在私下里议论别人,尤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但是家长在私下里议论自己的孩子却不管这一套。您有没有想到,如果孩子听到谈话内容,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不要在背后嚼舌头  曾女士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妈妈,但是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她和寄宿回家的女儿小娅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小娅返校的时候都没有跟妈妈告别。说是激烈冲突,其实是小娅向妈妈愤怒地吼叫,而妈妈默默承受。究竟是什么事导致母女反
一个“太听话”一个“很崩溃”  亮亮和江晖都是我班里的学生,前不久同时出了问题。  在范先生眼里,儿子亮亮是个听话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亮亮在学校的表现还比较出色;但上四年级时,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到了五年级,同龄孩子一般都知道主动学习了,亮亮却还不知道用功,非得范先生催促,他才去写作业、看书。  “现在,这孩子就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没有学习主动性。这样下去,到了初中可怎么办?”对此,范先生
孩子病好后仍希望有求必应  最近,5岁的儿子越来越不像话。他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刻得到满足,否则就撒泼打滚。我想揍他一顿,但老公和我父母都说,孩子是前一阵子生病被惯成这样的,过段时间就好了。  也是,前段时间孩子病了,我们很心疼,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甚至求着他吃喝。没想到,小家伙竟然恃宠而骄,病好后仍然想有求必应。  我想,我得找个机会给他讲讲,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耐心等待的道理。  一天,儿子想听故事,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者相辅相成,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而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环节,即:计划管理、预习管理、听课管理、复习管理、作业管理、错题管理、难题管理、考试管理。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
小孩子大都爱吃零食,如果妈妈不制止,他们就会把零食当饭吃。孩子不懂事,大人可不能犯糊涂。零食只能当辅食,而且不是所有零食都适合孩子吃,特别是下面四种早被儿科医生拉黑的零食,孩子吃了,轻则消化不良,重则影响身体发育,所以最好不要买给孩子吃。  1.爆米花  爆米花不是玉米吗?为什么不能给宝宝吃?因为爆米花需要高温才能形成,且又经过机器加工,导致爆米花中含有很高的铅,对宝宝的伤害巨大,会损害他们的消化
问:每次遇到孩子调皮捣蛋,我就忍不住对他大吼大叫,但发完脾气后我又会内疚、后悔。请问,总是苦恼于“道理我都懂,但脾气上来就是忍不住”的我,该怎么办?  沈文玉  答:如果我们从小不曾被温柔对待,那么等我们有了孩子,情绪一旦失控,就容易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也许被深深影响,但必须让这种伤害到此为止。改变脾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要指责、吼叫孩子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不威胁,
贫困地区教师培养工作  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未来5年,将教育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教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扶贫必扶智,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扶贫扶智的重要基础。王定华介绍,将以83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生源地定向招生、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