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链燃烧合载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p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煤基碳捕集技术,对减缓温室效应、改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现有的CO2捕集技术相比,化学链燃烧技术具有系统效率高、捕集成本低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载氧体不仅可以提供氧源,还可以作为热载体在空气反应器和燃料反应器之间循环。此外,载氧体还可作为焦油裂解、煤焦气化等反应的催化剂。因此,高性能载氧体的研究一直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铁基载氧体因其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业载氧体。但铁氧化物作为载氧体时,通常只能进行从Fe2O3到Fe3O4的转换,使其氧利用率低,而且在高温下易烧结;虽然可通过制备双金属复合载氧体、掺杂碱金属或添加惰性组分改进其性能,但无论采取何种改进措施,均存在一定缺陷。如制备成双活性组分的复合载氧体可提高载氧体的氧利用率,但其稳定性需改进;利用碱金属掺杂改性可提高载氧体的反应活性,但碱金属存在易流失问题;添加惰性组分可提高铁基载氧体的抗烧结能力,但惰性组分与铁氧化物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反应,使载体反应性下降,同时也存在活性组分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考虑到尖晶石结构的材料通常具有高熔点、高温下机械强度高、化学惰性高和耐热冲击性好等特点,若能将活性组分和惰性材料融入到一个晶体结构中,则上述问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本论文制备了尖晶石结构的NiFeAlO4载氧体,利用双金属的协同作用提高载氧体的活性,同时利用Al3+离子提高载氧体的稳定性,其次,在NiFeAlO4载氧体中掺杂碱金属,利用碱金属的催化作用进一步提高载氧体的反应活性。重点研究了载氧体的制备方法、物料配比及载氧体组成对载氧体结构、反应及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NiFeAlO4载氧体,并发现相较于共沉淀法制备的载氧体,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载氧体具有更好的反应性能,且其结构稳定性好。
  2.载氧体与煤的质量比对化学链燃烧过程中煤的转化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随着NiFeAlO4-SG载氧体用量的增加,碳转化率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当载氧体与煤质量比为20:1时,碳转化率为86.7%,远高于煤单独热解时的碳转化率34.0%,此时CO2浓度为93.5%。上述现象与煤燃烧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载氧体和煤质量比的逐渐增加,煤逐渐从不完全燃烧向完全燃烧过渡,这是由于NiFeAlO4-SG载氧体不仅能促进挥发分向煤气的转化,同时还能与焦炭发生固固反应,生成更多的CO2气体。
  3.碱金属的添加能有效促进煤的转化,降低载氧体与煤反应的温度,提高载氧体与煤反应的速率。研究发现,当碱金属的掺杂比例为5%,前驱体为碳酸盐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的5%K2CO3-OC-SG载氧体的反应性能最优。在5%K2CO3-OC-SG载氧体与煤质量比为20:1的反应中,碳转化率达到了99.0%,但CO2浓度却只有85.6%,这是由于碱金属K的掺杂虽然促进了煤的转化,但因碱金属对气化反应即2C(s)+CO(g)→2CO(g)反应的促进作用,生成了部分的CO气体,最终导致CO2浓度下降。
  4.通过研究载氧体的循环性能,发现:NiFeAlO4-SG载氧体在循环10次后,反应性能有明显的下降,这主要归因于NiFeAlO4-SG载氧体在循环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颗粒团聚现象,且经10次循环后,晶体结构中出现了NiO的衍射峰;而5%K2CO3-OC-SG载氧体在循环10次后,反应性能保持稳定,没有发生下降的趋势,且其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较NiFeAlO4-SG载氧体,5%K2CO3-OC-SG载氧体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碱金属K的掺杂改善了载氧体的反应活性,且对载氧体的团聚有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中美新能源技术研发(山西)公司开发的“粉煤快速加氢制备合成油技术”是通过对煤进行高温、高压、快速加氢热解制油的新型煤制油技术,该技术焦油产率大于20%,被称为第三代煤制油技术。高温、高压快速加氢热解残渣粒度小、质轻,是一种良好的气化制氢原材料,本文以高温、高压、快速加氢热解残渣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床、热重、XRD、Raman、XPS等技术研究残渣的结构及CO2气化反应性,并通过自主设计搭建的小型气
近年来,NO_x排放的法规越来越严格,石油在加氢精制过程中,微量氮化物的存在对油品的催化加氢脱硫反应有明显地抑制作用,要实现深度脱硫必须先脱除石油中的氮化物,因此,加氢脱氮(HDN)就成为现代石油炼制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开发高效的加氢脱氮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完全液相技术制备了NiMoAl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前驱体热处理方式、活性组分的添加方式以及硼、硅助剂改性对NiMoA
煤层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低碳资源,储量丰富,但受地质因素复杂和开采技术尚未突破的限制,使其浓度低利用受限,并且直接排空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因此需要一种高效且经济的分离技术来实现低浓度煤层气的富集回收。变压吸附(PSA)工艺可以对常态的气体进行分离,能耗低,操作简单,在多种气体分离工况下表现出较大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甲烷富集脱氮工艺过程进行研究,以指导低浓度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CO_2的捕集显得格外重要,常用的CO_2捕集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低温蒸馏法和膜分离法等,其中膜分离法因其环境友好、效率高和投资少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CO_2捕集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为了制备高性能的混合基质膜用于CO_2分离,选用磺化聚醚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长期以来,煤炭的大量燃烧导致冬季雾霾天气频发。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高架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冬季采暖用煤数量庞大且无任何减排措施,使得民用煤燃烧对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影响日益突出。民用煤在不同时段的燃烧状态不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也不相同,因此研究民用煤在不同燃烧阶段下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对解决冬季散煤问题和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
学位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需求量增加,导致全球CO_2排放量逐年增加。CO_2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膜分离技术因具有高效、可持续、绿色环保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青睐。而炭分子筛膜具有独特的耐高温、耐有机溶剂、耐酸碱等优点,在CO_2气体分离性能上优于聚合物膜。
当前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持续、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臭氧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催化燃烧因其净化效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处理VOCs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关键在于开发高性能的活性催化剂。四氧化三钴(Co_3O_4)作为一种典型的尖晶石氧化物,因其具有良好的低温还原性质,极易释放氧物种,故在CO、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地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剧增,全球变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之一。CO_2作为温室气体的最主要成分,减少其排放是遏制全球变暖的关键所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珍贵的碳资源,因此CO_2的捕集和封存无论对于环境保护还是碳资源的综合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类新型的有机-无机
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物,包括硫化氢、硫醇、噻吩、硫醚等。这些硫化物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生态环境、造成工艺过程催化剂中毒、腐蚀工艺管道与设备等。因此,硫污染物控制技术是化石能源洁净利用的关键。吸附脱硫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低能耗、低污染、反应速率快的优势,是近年来脱硫领域研究的热点。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一种多孔材料,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破坏了全球大气的碳平衡,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对温室气体CO_2的回收以及利用成为当前全球性共识。膜分离技术由于其分离效率高、能耗低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气体分离领域方面备受青睐。通常用于气体分离的聚合物膜材料由于其不耐酸碱,不耐高温等弊端而很大程度下限制了其在分离领域的应用。炭分子筛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