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无线NoC系统建模与拓扑结构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swlbw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 NoC)作为复杂片上系统(System-on-chip, SoC)的一种新兴的互连与通信架构,当其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化方向发展时,平面多跳有线链路所带来的延时与能耗问题,严重限制了SoC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有线/无线混合互连的混合型无线NoC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思想。系统模型是研究混合型无线NoC性能的基础;同时,拓扑结构是混合型无线NoC设计的关键内容,对系统通信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针对混合型无线NoC的系统模型和拓扑设计开展深入研究,重点解决了混合型无线NoC中片内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级与系统级模型建立问题,规则型通用拓扑设计中基于拥塞测度的热点链路自动探测与带宽动态分配机制,非规则型专用拓扑设计中的无线链路放置与信道分配、功耗-干扰协同优化及其低延时的MAC通信机制等关键问题,以指导混合型无线NoC性能评估与高性能拓扑设计。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
  针对混合型无线NoC中片内无线通信系统的模型建立问题,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基础,在物理级采用射线跟踪法,建立了基于多径信号传播的路径损耗与时延模型;同时在系统级采用统计分析法,建立了功耗与延时统计分析模型;之后以此为基础,建立系统级的功耗与延时统计分析模型。相关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①于硅衬底上集成毫米波天线对时,其信号主要为表面波和硅衬底引导的导波,随着通信间距的增大,导波信号可忽略;本文的路径损耗模型与现有的实测拟合出的路径损耗模型相比,对于高阻抗硅衬底,两者模型总体平均误差约为10.08%,尤其是当通信间距在5~30mm时,两者模型的平均误差仅为8.20%;同时,采用高阻抗硅衬底可降低路径损耗,相干带宽趋近于100GHz。②于硅衬底上集成THz/光频率天线对时,片内的信号传播主要通过真空封装面反射,将反射系数假设为-1的传统两径模型直接应用到片内时,会给路径损耗带来较大误差;减小真空封装的各封装面和氧化层的介电常数,有助于降低路径损耗并增大相干带宽。
  在流量特征未知的通用拓扑设计方面,针对通用的规则型拓扑无法根据流量模型于片内自适应调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Torus的自适应的混合型无线NoC拓扑结构VT-AWiNoC,改善了混合型无线NoC的规则型通用拓扑的综合性能。该结构通过引入链路拥塞测度作为感知参数,基于此采用热点无线链路自动探测与带宽动态分配机制,并设计实现发送器动态分配的控制电路模块,以达到根据不同的通信流量模型,于片内自适应地调整拓扑结构及链路带宽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拓扑与其它混合型无线NoC相比,在随机流量模型下,网络平均延时降低了16.52%~23.57%;在20%的热点流量模型下,包平均能耗节省了39.19%;以真实应用FFT作为基准测试,平均延时降低了17.20%~21.68%,并节省23.49%的包平均能耗。
  在面向特定应用的非规则专用拓扑生成方面,针对功耗与干扰相互制约和无线资源受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功耗-干扰协同优化PICO的非规则专用拓扑生成方法,通过频率重用提升了混合型无线NoC的性能增益。该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功耗和网络干扰的潜在因素,在保证一定的信干噪比条件下,联合流量负载对混合型无线NoC的功耗和网络干扰进行协同优化。精确时钟级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小规模专用拓扑所取得的性能增益甚微,但对于较大规模的特定应用,通过频率重用,其性能增益较为明显;如对于12*12的基准测试FFT,与MOWI-E方法相比,PICO方法所生成的优化拓扑的饱和吞吐量可提高23.56%,其包平均能耗节省了7.61%。且IP核规模越大,性能增益越明显。
  针对非规则专用拓扑的MAC通信机制中,所存在的并行通信链路授权问题和无线令牌不可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级无线令牌的集中式MAC机制,同时解决了频率可重用的非规则专用拓扑中的信道竞争和数据传输冲突问题。该集中式MAC机制通过放置信道集中控制器单元CCCU,用以维护外部令牌控制字的查找表,以广播授权方式解决信道竞争问题。以所生成的非规则专用拓扑为验证对象,对上述集中式MAC机制进行了系统级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8*8和12*12两种规模的FFT真实应用所对应的专用拓扑,与分布式MAC机制相比,采用集中式MAC机制时,拓扑的饱和吞吐量提高了6.14%~12.58%,延时降低了8.45%~12.76%。相比较而言,集中式MAC机制具有更小的令牌传递延时与返回周期,有助于改善拓扑的吞吐量与延时性能。
其他文献
在变电设备运维检修中,使用红外检测仪器诊断被检设备的热故障是一种运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红外成像仪器与被检设备不接触,具有检测快捷方便、不具侵扰性等特点,不会对被检设备产生物理、化学损伤;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单位制定并不断更新红外检测工作的标准及作业指导,方便检测人员学习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电网运维检修的效率。红外图像处理、设备热故障状态诊断、故障区域确定逐渐成为了变电设备日常红外检测工
学位
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通过赋予一些用户选择权,放开售电侧,形成了“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结构。售电公司作为体现市场分工、集结用户资源、分摊市场风险的市场主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考虑到售电公司是新兴的市场主体,其理论知识和市场经验对匮乏,论文旨在对售电公司的核心业务——购售电业务的决策过程进行研究。  售电公司购售电决策中的三个核心问题是购电数量、购电组合和售电价格。在竞争性的零售市场中,售电公
学位
电力行业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电力行业始终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在大量历史数据的环境下,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及预测,掌握其内在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对电厂发电量的计划安排、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以及电网的建设计划等工作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一个准确的预测结果也就成为了能够确保电力系统规划、安全调度以及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是研究利用大量历史数据进
学位
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织物质量是关键,织物疵点的检测更是重中之重。目前,绝大多数生产线还在用人工进行疵点检测,人工检测的速度慢、效率低,很容易受检测人员的主观影响而漏检和错检。随着机器视觉的发展,纺织行业也开始运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疵点检测实现自动化,从而达到快速和高效的目的。  如今,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和研究成果,但是较为成熟的
学位
目前结构复杂、系统维度大的大规模网络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大规模网络可控性的研究不仅需要判别网络系统是否完全可控,由网络规模大所带来的完成控制过程时间久、效率低等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大规模网络的 K 步可控性研究,通过探讨网络系统达到完全可控状态时的控制步数,对网络系统的可控性能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对于大规模网络的性能分析与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传统的可控性理论为背景,引入能控
组合积分系统广泛存在于各种流程工业中,但关于此类系统的控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组合积分系统的控制仍采用传统控制算法,将其近似处理为低阶纯滞后过程并实施控制。但传统控制策略需要精确数学模型且存在控制精度低、稳定性较差、无法实现控制量约束等问题;此外,随着能源环境和经济效益要求的提升,对工业控制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因此打破传统控制策略,寻求控制质量更好的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控制算法十分必要。  广义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和癌症类型的早期脑肿瘤,它起源于胶质细胞。基于深度学习的解决方案在脑肿瘤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诊断中是灵活的,但是它没有获得期望的精度。准确有效的脑图像分割对脑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不断致力于提高脑肿瘤分割的准确性,从而临床医生可以完美地进行诊断。  本文利用具有残差块的级联各向异性膨胀卷积神经网络(CNN),将脑肿瘤分为三个层次,即全瘤或水肿、增强型肿瘤和非增强型肿瘤或核
学位
高压直流输电已经成为了我国跨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直流混合输电的格局已在多个大区电网中形成,其工作机理、运行方式、故障电气特征与传统交流电力系统有很大差异,在故障工况下因交直流系统的相互作用会派生出新的电磁特征。近年来我国电网的运行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新的电磁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交流系统继电保护的判别,并已成为引发交流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电磁暂态过程,特别
红外成像目标识别在空间目标监视、导弹制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远距离小尺寸目标在红外图像中表现为点目标,难以获取目标的纹理结构和形状信息,点目标的识别一直以来都是红外目标识别中的难点问题,此时,提取和分析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序列,提供了获取目标姿态和形状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点目标的识别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辐射强度序列的姿态和形状反演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广泛应用于小行星、空间人工目标特性分析
学位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synchronou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EO SAR)具有超长的合成孔径时间、超高的运行轨道、弯曲的运行轨迹,以及多样的运行方式等特点。相比于低轨(Low earth orbit, LEO)SAR,这些特点使其在地球测绘、自然灾害监测、动目标指示、干涉、差分干涉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然而,由于经典的SAR信号处理理论在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