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院内感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E组)与静脉镇痛组(I组)。E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6、24和48h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48h需要镇痛补救的病例数和累计使用地佐辛的剂量。此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及围术期情况,包括ASA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和48h总输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烦躁、呼吸抑制、下肢无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24h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感染细菌种类。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麻醉前、术后24h及48h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及PCT的含量。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基线均衡一致,可比性较好。I组和E组患者ASA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和48h病区输液量及离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97±7.23vs37.47±6.54h)和进食流质食物时间(37.47±6.54vs23.82±3.64h)均更早,住院时间更短(I组:16.57±1.54d,E组14.27±1.78;P<0.05)。E组患者术后48h内恶心呕吐(1/43)、烦躁(2/43)、尿潴留(1/43)发生率均较I组更低(3/43,4/43,3/43,P<0.05);E组患者术后第6h(1.41±0.48)、24h(2.29±0.21)和48h(1.82±0.54)的VAS评分均低于I组(1.89±0.46,2.95±0.22,2.10±0.65,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3.20±1.39vs3.05±1.20mg?kg-1?h-1)及瑞芬太尼用量(8.43±2.20vs8.34±2.16μg?kg-1?h-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补救镇痛例次(10 vs 7 )及地佐辛剂量(0.69±1.75vs0.93±1.89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24h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患者术后48h镇静评分明显高于I组(2.29±0.45vs1.87±0.41,P<0.05)。E组患者术后24h下呼吸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I组(9.30%vs27.91%,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麻醉前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h和48h的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与I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均相对较低(P<0.05)。
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可以显著缓解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疼痛症状,减轻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E组)与静脉镇痛组(I组)。E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6、24和48h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48h需要镇痛补救的病例数和累计使用地佐辛的剂量。此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及围术期情况,包括ASA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和48h总输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烦躁、呼吸抑制、下肢无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24h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感染细菌种类。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麻醉前、术后24h及48h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及PCT的含量。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基线均衡一致,可比性较好。I组和E组患者ASA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和48h病区输液量及离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97±7.23vs37.47±6.54h)和进食流质食物时间(37.47±6.54vs23.82±3.64h)均更早,住院时间更短(I组:16.57±1.54d,E组14.27±1.78;P<0.05)。E组患者术后48h内恶心呕吐(1/43)、烦躁(2/43)、尿潴留(1/43)发生率均较I组更低(3/43,4/43,3/43,P<0.05);E组患者术后第6h(1.41±0.48)、24h(2.29±0.21)和48h(1.82±0.54)的VAS评分均低于I组(1.89±0.46,2.95±0.22,2.10±0.65,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3.20±1.39vs3.05±1.20mg?kg-1?h-1)及瑞芬太尼用量(8.43±2.20vs8.34±2.16μg?kg-1?h-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补救镇痛例次(10 vs 7 )及地佐辛剂量(0.69±1.75vs0.93±1.89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24h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患者术后48h镇静评分明显高于I组(2.29±0.45vs1.87±0.41,P<0.05)。E组患者术后24h下呼吸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I组(9.30%vs27.91%,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麻醉前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h和48h的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与I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均相对较低(P<0.05)。
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可以显著缓解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疼痛症状,减轻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