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院内感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xiaonv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院内感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E组)与静脉镇痛组(I组)。E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6、24和48h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48h需要镇痛补救的病例数和累计使用地佐辛的剂量。此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及围术期情况,包括ASA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和48h总输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烦躁、呼吸抑制、下肢无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24h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感染细菌种类。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麻醉前、术后24h及48h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及PCT的含量。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基线均衡一致,可比性较好。I组和E组患者ASA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和48h病区输液量及离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97±7.23vs37.47±6.54h)和进食流质食物时间(37.47±6.54vs23.82±3.64h)均更早,住院时间更短(I组:16.57±1.54d,E组14.27±1.78;P<0.05)。E组患者术后48h内恶心呕吐(1/43)、烦躁(2/43)、尿潴留(1/43)发生率均较I组更低(3/43,4/43,3/43,P<0.05);E组患者术后第6h(1.41±0.48)、24h(2.29±0.21)和48h(1.82±0.54)的VAS评分均低于I组(1.89±0.46,2.95±0.22,2.10±0.65,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3.20±1.39vs3.05±1.20mg?kg-1?h-1)及瑞芬太尼用量(8.43±2.20vs8.34±2.16μg?kg-1?h-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补救镇痛例次(10 vs 7 )及地佐辛剂量(0.69±1.75vs0.93±1.89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24h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患者术后48h镇静评分明显高于I组(2.29±0.45vs1.87±0.41,P<0.05)。E组患者术后24h下呼吸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I组(9.30%vs27.91%,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麻醉前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h和48h的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与I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TNF-α、hs-CRP、IL-6、PCT表达水平均相对较低(P<0.05)。
  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可以显著缓解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疼痛症状,减轻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  在科技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机械的不当使用导致的严重创伤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青壮年的生命健康,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严重创伤患者由于血液大量丢失、炎性渗出等均可致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而休克时体内各器官有效灌注不足加上严重的组织损伤引起各种炎性因子释放又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加深、加重,导致30%-40%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合并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而且患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的相关经验,重点探讨其适应症、注意事项及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性选取2004-2017年期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肝胆外科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患者15例,其中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病变且相关临床资料完整者12例,术前未进行活检者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做出总结。  结果:所有手术过程顺利,术前内镜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HSV-1)性角膜炎病程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交感神经过度生长在促进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炎症中的相关机制。  方法:  本研究选择HSV-1RE病毒株感染B6小鼠建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小鼠模型。实验分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1.在感染后选取多个时间点对小鼠角膜情况进行临床评分并以照片和视频的方式
学位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 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
目的:对成人斯蒂尔病 (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OSD) 与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复习、比较,并将两者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β-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β-MG)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它们在成人斯蒂尔病的意义,以及在成人斯蒂尔病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200
目的: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RNA(长度约为20-24nts),其在生物体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miR-182是人类及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最高的miRNAs分子之一,然而,其在视网膜发育中的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以miR-182基因敲除(KO)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miR-182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  通过基因型鉴定,获取
目的: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L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感染的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现有的研究报道发现,侵入循环系统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介导机体组织损伤和死亡.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感染后病理生理进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小鼠循环单核细胞亚群主要分为炎症性亚群(Ly6ChiCD1
学位
目的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一种极具前途的治疗方式,寻找乳腺癌有效的治疗靶点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乳腺癌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内特异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进行有效治疗。所以,寻找有效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
学位
背景和目的  针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对心脏、视神经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电针足三里可减轻脓毒症及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肺损伤,而电针足三里对肢体缺血再灌注继发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效应,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建立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干预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  
目的  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住院且发热1周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儿童中长期发热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构成。  方法  1.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7天的14岁以下住院儿童病例。收集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2.根据发热时间为分为3组:~14天组、~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