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五味配伍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的应用。以中药五味、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为依据,总结不同五味配伍法的含义、所用方药特点及所针对的主要病证,探究《温病条辨·中焦篇》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以及寒湿病的五味配伍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更具体有效的遣方用药之法。
方法:1.确定文献范围及样本纳入排除标准。2.反复阅读《温病条辨》及相关五味配伍应用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出与课题相关的论点和论据。3.根据样本纳入排除标准对研究对象中的条文进行筛选、查阅,应用Excel及SPSS19.0软件对方药的五味配伍法、五味、四气进行统计描述和聚类分析。4.综合分析并探讨五味配伍在中焦病证中的治疗应用。5.对分析探讨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出《温病条辨·中焦篇》五味配伍应用规律。
结果:五味配伍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主要为两种和三种药味的配伍。根据统计结果,以各部分配伍法排名前三位,且频数大于1,频率大于5%为筛选标准,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中焦篇配伍法及出现频次、频率前三位依次为:苦辛,频数为34,频率为48.57%,排名第一;咸甘苦、甘苦均排名第二,频数为5,频率为7.14%;苦辛淡、苦辛咸、辛甘、辛淡并列第三位,频数为4,频率为5.71%。在温热类温病中,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苦辛、咸甘苦并列第一位,频数为5、频率为27.78%;甘苦,频数为3,频率为16.67%;苦辛咸、辛甘均排名第三,频数为2,频率为11.11%。在湿热类温病中,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苦辛,频数为25,频率为64.10%;辛淡,频数为4,频率为10.26%;苦辛甘、苦辛淡、苦辛咸并列第三,频数为2,频率为5.13%。在寒湿病中,排名前二位依次为:苦辛,频数为4,频率为30.77%;甘淡,频数为2,频率为15.38%。以上为中焦篇最常用的五味配伍法,对中焦篇病证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结论: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治疗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和寒湿病使用频次最高的均为苦辛配伍法,因此,在中焦病治疗中应尤其注重这一配伍法的应用,调畅三焦气机,恢复脾胃升降转枢。在苦辛配伍基础上,分别配伍咸味、淡味、甘味,则构成苦辛咸、苦辛淡、苦辛甘配伍法,以助软坚、润下、滋阴、淡渗、通阳、扶正达邪等功效的发挥。温热不解则阴津日耗,温热类温病治疗中易出现热结阴伤,宜注重甘苦配伍甚至咸甘苦配伍,使滋阴清热并举。辛甘配伍法在温热病热势趋表之时可因势利导,透热养阴、宣泄疏邪。辛淡配伍法在湿温病湿浊弥漫,壅盛三焦、脏腑、经络、肌肤时,可凑宣气渗湿,行气化湿之用。中焦阳虚之寒湿阻滞,非淡渗不能渗湿通阳,非甘温不可补脾益气,故以甘淡配伍最为相宜。苦辛、苦辛咸、苦辛淡、苦辛甘、甘苦、咸甘苦、辛甘、辛淡、甘淡配伍法,此九种五味配伍法为中焦篇常用五味配伍方法,五味配伍同时需兼顾用药之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且不忽略兼夹证的处理。总以随证立法,以法遣方。
方法:1.确定文献范围及样本纳入排除标准。2.反复阅读《温病条辨》及相关五味配伍应用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出与课题相关的论点和论据。3.根据样本纳入排除标准对研究对象中的条文进行筛选、查阅,应用Excel及SPSS19.0软件对方药的五味配伍法、五味、四气进行统计描述和聚类分析。4.综合分析并探讨五味配伍在中焦病证中的治疗应用。5.对分析探讨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出《温病条辨·中焦篇》五味配伍应用规律。
结果:五味配伍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主要为两种和三种药味的配伍。根据统计结果,以各部分配伍法排名前三位,且频数大于1,频率大于5%为筛选标准,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中焦篇配伍法及出现频次、频率前三位依次为:苦辛,频数为34,频率为48.57%,排名第一;咸甘苦、甘苦均排名第二,频数为5,频率为7.14%;苦辛淡、苦辛咸、辛甘、辛淡并列第三位,频数为4,频率为5.71%。在温热类温病中,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苦辛、咸甘苦并列第一位,频数为5、频率为27.78%;甘苦,频数为3,频率为16.67%;苦辛咸、辛甘均排名第三,频数为2,频率为11.11%。在湿热类温病中,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苦辛,频数为25,频率为64.10%;辛淡,频数为4,频率为10.26%;苦辛甘、苦辛淡、苦辛咸并列第三,频数为2,频率为5.13%。在寒湿病中,排名前二位依次为:苦辛,频数为4,频率为30.77%;甘淡,频数为2,频率为15.38%。以上为中焦篇最常用的五味配伍法,对中焦篇病证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结论: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治疗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和寒湿病使用频次最高的均为苦辛配伍法,因此,在中焦病治疗中应尤其注重这一配伍法的应用,调畅三焦气机,恢复脾胃升降转枢。在苦辛配伍基础上,分别配伍咸味、淡味、甘味,则构成苦辛咸、苦辛淡、苦辛甘配伍法,以助软坚、润下、滋阴、淡渗、通阳、扶正达邪等功效的发挥。温热不解则阴津日耗,温热类温病治疗中易出现热结阴伤,宜注重甘苦配伍甚至咸甘苦配伍,使滋阴清热并举。辛甘配伍法在温热病热势趋表之时可因势利导,透热养阴、宣泄疏邪。辛淡配伍法在湿温病湿浊弥漫,壅盛三焦、脏腑、经络、肌肤时,可凑宣气渗湿,行气化湿之用。中焦阳虚之寒湿阻滞,非淡渗不能渗湿通阳,非甘温不可补脾益气,故以甘淡配伍最为相宜。苦辛、苦辛咸、苦辛淡、苦辛甘、甘苦、咸甘苦、辛甘、辛淡、甘淡配伍法,此九种五味配伍法为中焦篇常用五味配伍方法,五味配伍同时需兼顾用药之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且不忽略兼夹证的处理。总以随证立法,以法遣方。